清明祭扫时,不再大肆放鞭炮烧纸钱,淡雅的菊花代替了烟熏火燎哀思;民俗日时,摒弃了大操大办、宴请攀比成风的陋习,文体活动、文艺汇演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整体素质,也改变群众的旧思想。在翔安区内厝镇莲塘村,洋溢着一种文明和谐的乡风美。
如今提起民俗日,村民总是摇头又摆手。莲塘村党委书记林华荣说:“早没了,党员带头不请吃不吃请,两三年来都没人办了。村民的思想早已转变,移风易俗文明风气已成常态。”
响应号召,全村倡议
“民俗日”在莲塘当地叫“闹热”,通俗点叫“封建日”。在2017年以前,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是莲塘村的“民俗日”,全村家家户户在鞭炮声中吃吃喝喝,加上亲朋好友、邻里之间的相互宴请,极为奢侈浪费。
林华荣举例说,内厝镇有17个行政村,近80个自然村。那时,每个村“民俗日”的时间又不尽相同。如果将镇里各村居的“民俗日”“家宴日”串起来,可以“从年头过到年尾”。他认为,废除“民俗日”的宴请,不仅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也铲除了滋生“微腐败”的土壤。
延续千百年的“民俗日”宴请陋习,能在短短两三年间快速地走下历史舞台,得追溯到2017年。为推动全区移风易俗,区委宣传部在全区倡导树立文明新风,持续推进“十六条”具体措施落实,内厝镇党委、政府、纪委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莲塘村率先响应镇里号召,一封“废除‘民俗日’宴请陋习”的红纸倡议书下发,开始遏制“民俗日”宴请陋习,杜绝铺张浪费和相互攀比的不良行为,之后村里的公开栏、“村村响”广播、流动宣传车、倡议书等载体,都在向居民宣传大操大办“民俗日”宴请带来的危害。
在莲塘村,以党员、村民、乡贤、老人等为成员代表成立的“清风莲塘促进会”,不仅召开废除“民俗日”宴请、倡导丧事简办等一系列工作会,发布《丧事简办倡议书》,还发动志愿服务者以劝导、文艺汇演等形式,倡导推动村民喜事俭办、厚养薄葬,破除陈规陋习,摒弃封建迷信,养成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新农村生活方式,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党员带头,村民跟上
“以前一场‘民俗日’办下来的花销,少则几千元,多则一两万。包括红白喜事的人情往来,一年下来动辄上万元。”莲塘村民小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现在大不相同了,许多家庭的白事宴请都控制在“三菜一汤”,“大家都如此,也就不存在攀比了。”他认为,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民俗日不宴请等,实质上是帮村民减轻经济负担。
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不仅造成铺张浪费,也让邻里之间互相攀比在所难免。提倡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表面上是改变行为习惯,实质上是改变价值观念,这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为此,在“清风莲塘促进会”的党员带领下,村民改变乡村陋习和婚嫁丧娶中盛行的攀比风气。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少村民主动更改婚嫁时间、丧事简办。不仅如此,“清风莲塘促进会”还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紧盯民俗日高峰期,强化婚丧嫁娶事宜跟踪。严格执行婚丧嫁娶事宜报备工作,村(居)两委干部及农村党员带头严格执行关于客事办理的相关规定,谢绝各种规定之外的客事,反对奢靡之风。(记者 曾嫣艳 通讯员 李恬怡 蔡惠婷 蔡秋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