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著名作家、编剧六六 从满怀好奇到执着的爱

中国中医药报

六六,原名张辛,作家、编剧。主要作品:《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心术》《宝贝》《女不强大天不容》《少年派》《安家》等。多部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深受观众喜爱。

电视剧《后浪》是著名作家、编剧六六耗时7年的作品。六六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讲述了她与中医的深厚情缘。

专访著名作家、编剧六六  从满怀好奇到执着的爱

从满怀好奇到执着的爱

记者:您与中医是怎样结缘的?

六六:我与很多“中医粉”一样,对中医感兴趣是因为体验到了切实疗效。

2011年,我怀着孕,出现了严重的咳嗽症状,一咳起来就完全说不了话,后来发生严重感染,导致了流产。这件事对我打击非常大,身心都承受了很大痛苦,而咳嗽在我流产之后仍然没有停止,用了各种方法都不好。直到8个月后,我遇到了一位名叫马琴的中医大夫。她给我开了一服中药,吃了3天,咳嗽奇迹般地止住了,又经过每周1次、连续6周的巩固治疗,我完全康复了。当时,中医的力量让我很震惊,我对这门学问充满了好奇。

2014年,我在英国时,得了严重的感冒,嗓子哑得完全说不出话,我找当地的针灸大夫扎了一次针,拔针后,嗓子痛立马缓解了。我当时觉得中医简直像魔法一样神奇,我开始试着钻研这门学问。

有了这两次印象深刻的经历,我开始四处拜访中医老师,在安徽汤池,我结识了我的手法师父高圣洁,她带我走进了中医的世界,我亲眼目睹了许多顽疾痊愈的奇迹。越了解中医,越为她的魅力所折服,我萌生了写一部中医剧的想法,很多医生朋友给我出主意,他们推荐的采访人选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刘力红。

刘力红是何方“神圣”?2015年,强烈的求知欲促使我千方百计地找到刘老师,想为中医剧收集素材。没想到,刘老师却说,要写好中医剧,得正儿八经读个中医研究生。当时,中医对我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我想都没想就说“好”!

先是跟师一年,准备考研。2016年,我成功考取了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我完全脱产,按时上课、完成作业,做科研、跟门诊更是一样没落下。我是从零开始学中医,像古人跟师那样,住在老师家里学。我每天像牙牙学语的小孩,不停地问,什么是阴?什么是阳?什么是五行?刘老师像父母教孩子那样,耐心地一一回答,由浅入深地启发我。慢慢地,我“上道”了,能自己捧着一本中医书看,领略经典的奥妙了。

学中医,背书是基本功。跟师的日子里,我每晚的娱乐就是跟老师比背书,当然我总是输,但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磨练中,中医理论逐渐入了心。我开始习惯用中医整体思维分析问题,加上持久不懈地跟师实践,到2019年研究生毕业时,我已经是摸得懂脉、开得了方、一针见效的中医行家了。

如果说一开始是好奇心催动着我走近中医,那么到我中医研究生毕业、开始着手写剧时,我对中医已经怀有执着的爱了。

《后浪》是送给中医的礼物

记者:为什么一定要写一部中医题材的电视剧?

六六:在我看来,中医不仅是一门治病救人的学问,更一门修身、修心的学问。我入中医门时41岁,每天要背书、写作业,跟儿子抢书桌,满脸“黑线”准备考试,熬夜写论文,跟导师下乡义诊,听老师板着脸教训……我的身心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在理解中医内涵的同时,对“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种人生哲学问题似乎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一粒沙,承载着民族的基因符号,将用一生来传承民族的文化。

为什么有这种感悟?因为中医背后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医的思维方式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为了学好中医,我也努力去钻研、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认为,要传承好中医,必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若以我所长,写出一部深入人心的中医题材作品,能影响的人数就不可估量了。

所以,《后浪》是我送给中医的礼物,这是我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践行刘力红老师谆谆教导“为生民立性命,为往圣继绝学”的方式。我想通过这部作品告诉大家,传承数千年而不衰的中医是一门怎样的学问、有着怎样的魅力。

“后浪”代表着新生和希望,这是一个关于年轻中医人成长的故事,而扛起传承重任的“前浪”也是剧中的灵魂。中医传承主要靠师承,在教与学中建立起来的师生情非常珍贵,这也是我想突出表达的主题之一。我从自己跟师的经历中体会到,师承不仅是传承医术,更是传承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即唯“诚”才可以化育人德,化成人道。我学“诚”就是从几位师父的送行礼中得来。

我每次送高圣洁老师回宾馆,她总是站在门口目送我走,我数度挥手示意她回,她依旧笑着挥手送别,我转身离开了,依然能感受到她的殷殷目光。我长住刘力红老师家,自觉彼此如亲人般不见外,他走便走,来便来,我躺在沙发上很自在。后来我发现,每次我离家,他必亲送到大门外,我发动汽车了,他也不转身,就那么严肃地看着我,目送我驾车走远。日子久了,我原本粗糙的性子被师父们的“诚心”濡润得谦恭有礼,也会在这方面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把“以诚待人”传承下去。

我想,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师承,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将医术、精神、思想一代代传下去,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悟老师的经验、思想,师生在同气相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如同亲情、甚至胜过亲情。

做中医忠实的传承者

记者:未来,您在中医领域还会做哪些工作?

六六:除了写这部中医剧,我一直在做中医传承的公益项目,未来,我也会一直做下去。

参与这个公益项目,缘自刘力红老师一个电话。那天,他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忙找教室给学生上课,他说他在做医道传承项目,免费教授中医药大学在校生和年轻在职医生实用的中医知识和方法。这个医道传承项目就是后来的三和书院,它是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最主要的公益项目,由刘力红老师发起,代表了老一辈中医人的情怀。由于这个项目没有收益,所以租不起昂贵的教室。刘老师给我打电话时,项目刚起步,学生找不到上课的地方。

我当时求助各方,临时在一个上海中医药产业园区找到固定的上课场所,但几年后,产业园改建,教室又没了。

当时,我已经成了这群学生的班主任,带着学生们到处奔波。有时候,找到的教室条件不好,曾遇到周末不开电梯的情况,全体同学要爬二十几层楼;还曾遇到停电,同学们只能聚在一起,用手机收听网络直播。

那时,我就发誓,一定要捐一个医馆,里面有敞亮的教室,有老师带教的诊室,有同学们活动的沙龙,有义诊需要的场地。我发起了筹款,我的同学、朋友们积极响应,陆续筹集到了几百万,建起了上海同有三和金海中医诊所,三和书院的学员终于有了稳定的上课、出诊场所。

为传承中医做点事,一直是我坚守的初心,我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7年,还会一直走下去,坚持做中医忠实的传承者。(作者:张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