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昆虫家谱”邀你编写,上海自然博物馆启动公民科学项目

创新之城


(资料图)

今天,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启动“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呼吁广大市民走近自然、发现自然、记录自然,观察并采集城市昆虫分布信息,助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感兴趣的公众可关注“上海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和“听见万物”微信小程序,报名成为昆虫调查团志愿者。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显示,我国共记录有昆虫约3.8万种。去年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数据显示,上海市共记录有昆虫1519种。近年来,科研人员在上海陆续发现了西郊公园毛角蚁甲等昆虫新物种。据昆虫分类科学家预测,上海昆虫物种多样性资源丰富,城市昆虫的“家谱”有待进一步完善。

作为自然博物馆“我的自然百宝箱”系列活动的子品牌,“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延续了“人人都是发现者”的“公民科学家”模式,邀请广大市民以“听见万物”微信小程序为载体,采集、记录、上传城市昆虫分布信息,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宝贵的科学研究数据。

此次活动还将招募昆虫调查团志愿者,后续开展针对城市昆虫生物多样性的野外调查,搜集整理上海昆虫物种的新记录,按年度更新公布《上海昆虫名录》。今年下半年,公民科学家们的调查成果及研究数据将以科普展览的形式,在自然博物馆展出。

上海自然博物馆网络科普部副部长余一鸣介绍,编动物“家谱”这件事叫作梳理名录,要对上千个物种进行归类和编目。这项工作并不简单,每新增一个物种,都得有准确、可信的数据源。本项目希望发动上海市民,通过线上聚合平台,得到更多未曾记录的昆虫证据,再凝聚一批昆虫爱好者深入调查、汇集整理信息。项目执行时间为今年4月—10月。上海16个区均有需重点调查的昆虫多样性热点地区,以大型公园绿地为主。

项目启动仪式上,馆方推出了《上海陆生无脊椎动物识别指南》公益科普手册电子版,供动物爱好者下载学习。同时,馆方与大城小虫工作室、上海师范大学环境昆虫学实验室联合发布了《上海昆虫1000种》公益科普图鉴,供昆虫爱好者参考。公众可以通过“上海自然博物馆”公众号和“听见万物”小程序下载。

上海市昆虫学会理事长王四宝教授等专家表示,昆虫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发动公众参与记录上海昆虫,是昆虫调查的创新方式,能有效地提高采样调查的广度,而且能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助力上海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