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点评!追寻“生命” 珍惜美好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4月4日,程溪中心小学各班优秀少先队员走进英雄的“济南二团”,开展了“瞻仰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活动。 陈建和 摄

核心提示


(相关资料图)

“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时节,人们会用自己的方式缅怀和祭奠逝去的亲人。而当孩子问及“死亡”时,我们该如何向孩子解释?这或许也是我们在清明节需要面对的教育课题。

在缅怀中领悟生命的价值

每逢清明,不少学校都会开展主题教育,引导孩子缅怀英烈。那么,我们是否也会引导孩子认识生命、认知死亡,了解生命的力量与生命的消亡?带着问题,记者走进漳州市实验小学。

“我长大想当消防员,我可以用自己一个人的生命,换取更多的生命。”这样的话,来自漳州市实验小学一位二年级的女同学。当问及长大后的理想,这位女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

意外、震撼、感动……诸多情绪中,老师还有担忧。孩子能有如此理想,说明我们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死并非一文不值,生有价值,死亡亦有价值。但是,老师也很急迫地想要告诉孩子:“保护他人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邹丽玲老师告诉记者:“我们的教育中不乏英雄与榜样,孩子容易效仿。因此,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老师也都特别谨慎。我们在告诉孩子生死大义的同时,也要同时教会孩子,想要保护别人,首先要保护好自己。”

记者了解到,清明节,不少学校组织学生祭奠英烈,家人也会带孩子祭祖扫墓等,以此传递孝亲与感恩,家国情怀也在清明节得到培育。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林巧雅老师告诉记者,清明节,我们从追忆先烈、缅怀亲人中,领悟生命的意义,也看到死亡的重量。清明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时机。通过恰当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直面死亡这个课题,是很有必要的事。

在认知死亡中体悟生命的意义

“体验生命关怀,乐享幸福人生。”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感知生命,漳州市实验小学引进生命关怀教育课程,针对低年级孩子,进行适龄生命人文教育。漳州市实验小学生命关怀教育社团的邹丽玲老师告诉记者:“我们有一堂课,通过放映影片,让孩子了解,大象会抚摸逝去亲人的骨头,动物也是有感觉的,它们会相亲相爱,会互相帮助,也会思念逝去的亲人。”邹丽玲老师表示,那堂课,孩子们的情绪比较沉重,话也比平时少了。孩子们直观地了解了生与死,爱与思念,也从中体悟到生命的意义。

漳州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张继红介绍:“我们带孩子了解,人有生命,动物有生命,动物亦有感觉。生命之网,生物之间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我们通过引导孩子去认识动物的感觉和需求,领悟生命的意义,了解生而为人的使命与价值。”据悉,该课程引进12年来,广受学生及家长好评。

在诗词中感悟生命之美

生命教育,家庭是第一课堂。

“妈妈,什么是死了?”“什么是去世呢?”面对四岁女儿的追问,市民周女士陷入思考。如何正确传达关于死亡的信息?亲人去世之后,是告诉孩子真相还是用“美丽的谎言”来安慰孩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周女士灵机一动:不妨从一首诗展开说。“通过《清明》这首诗,让孩子从节日习俗到节气变化,去感受清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感。”周女士进一步表示,自古以来,不乏清明节的诗词佳作。小时候认知死亡,除了懵懵懂懂参加祭奠,就是从这首诗开始。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除了有丰富的习俗,借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让孩子正确认识死亡,了解到每个人的生命终将消逝,孩子才能更加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让孩子明白,活着的时候,享受生命的馈赠,离开的时候,也能坦然告别。”

死亡是抽象的概念,低龄孩子比较难理解。同时,死亡又是不能避而不谈的一个话题。不少教育专家表示,家长可以通过绘本的方式带孩子认知。例如《爷爷变成了幽灵》《活了100次的猫》《一片叶子落下来》等,让孩子理解生命的历程及生命的美好。 ⊙本报记者 邹美玲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