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 实现“心”愿

健康报

本文转自:健康报

心脏外科病房内,准备接受手术的患儿在爸爸怀中撒娇。


(相关资料图)

在手术室外等待的桑吉比出胜利的手势,为自己加油。

护士为央拉做术前准备,住在隔壁床的尕措好奇地围观。

为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医护人员不断与患儿聊天。

术前,心脏外科张喆教授到病房与患儿沟通。

心脏外科赵鸿教授正在为患儿手术。

3名患儿出院后,来到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

3月19日,来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17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家属等的陪同下,乘坐火车抵达北京,他们被分别送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4家医院接受免费手术治疗。这些患儿由“同心·共铸中国心”大型公益项目在前期先心病义诊筛查中发现,年龄最大的14岁,最小的4岁。

3月2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组织专家团队对来到该院的其中3名患儿的病情逐一梳理。初步检查显示,桑吉(化名)和央拉(化名)患有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而尕措(化名)患有漏斗型动脉导管未闭。

3月21日,该院心脏外科、心血管内科、麻醉科、超声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的专家讨论后认为,这3名患儿都可以采用介入封堵的方法治疗。

“这是一项新的微创治疗方法,在胸超声实时引导下操作,定位准确,随时可调整封堵伞位置,具有创伤小、无辐射、恢复快等优点,且不需要体外循环。”心脏外科主任医师张喆教授告诉央拉的家长。

而在另外一边,年纪比央拉小一些的桑吉被爸爸抱在怀里,听爸爸在自己耳边喃喃细语,这些细语大概是一些宽慰的话。

3月23日,护士为央拉做术前准备。

“手术大概多久结束?”住在央拉隔壁床的尕措探着小脑袋,好奇地问。“大概一个小时,是不是有点紧张?不用担心,叔叔、阿姨都非常温柔,手术会非常顺利的。”护士姐姐的回答,让患儿安心了一些。

央拉的手术用时不到20分钟。“2小时后可以尝试着坐起吃饭,6小时后,你就能下地轻微活动一下。”张喆来到病房,向央拉嘱咐术后要注意什么。

接下来,桑吉也要接受手术了。桑吉虽然告诉自己要勇敢,但在手术室外等待、被推进手术室时,她的笑容逐渐收起,小脸紧绷。手术室的医生和护士,轮流和她聊天,转移她的注意力。

不到1小时,桑吉的手术顺利结束。手术室外,桑吉的爸爸悬着的心也放下了,立刻和家里打电话报平安。

3月24日,经过一系列检查后,3名患儿均可以顺利出院了。他们来到天安门广场,尽情感受着明媚的春光。从青海到北京,3名患儿和他们的家人跨越1600公里,终于实现“心”愿——治愈疾病、健康生活。

本报记者张丹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