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搜:不能微笑也不能流泪,他们真诚“摆渡生命”

长江日报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不能微笑也不能流泪,他们真诚“摆渡生命”

武汉00后“人生送别师”走进职场


【资料图】

陈晓凤在直播。

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摄

□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刘克取

为逝者最后一程圆满画上句点,不仅让逝者能够有尊严地离去,更能让生者得到抚慰。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00后殡葬专业学生了解到,主题为“告别”的这一课,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远比大众以为的更多。而入行殡葬业,最需要的是坚持和热爱。

目前,我国共有5所高职院校、3所中职院校开设殡葬类专业,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便是其中之一。2018年,第一批00后走出高考考场。自此,每年约有200名“00后”学生走进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成为摆渡生命的“送别师”。

■第一志愿选择殡葬类专业

3月30日,是费梦婷和李瑾来到陵园实习的第一周,当天,陵园的生态安葬仪式上,费梦婷和李瑾身着黑色西装,作为礼仪师出场,神情肃穆、步伐缓慢,为身旁小心捧护逝者骨灰的男礼仪师一路执伞护送。为了这次仪式,她们已训练多日。

“这就是我的第一志愿,并不是被调剂或没办法。”来自昆明的费梦婷是2021级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生,填报志愿时,费梦婷遇到的阻力来自爷爷奶奶。女性从事殡葬业容易遭人非议,长辈担心,会影响孙女的“人生大事”。费梦婷反而坦然,“不能为以后的某种可能耽误了现在的自己”。

李瑾同样是昆明女孩,决定学习殡葬专业时,家人担心的也是这份职业太过“独特”,但李瑾决意一试。

2020级学生陈晓凤是费梦婷和李瑾的学姐。她告诉记者,高二语文试卷上的一篇阅读理解让她印象深刻。故事里,害怕面对死亡的小男孩在入殓师的劝说下见了爷爷的最后一面,没有留下遗憾。

填报高考志愿时,陈晓凤有其他选择,但她还是报考了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当时,班主任反复和她确认专业选择。“每一个人都会走向死亡,谁不希望体面离开呢?”陈晓凤说,她要感谢自己从未动摇过。

■“哀伤平复”课程助他们引导家属

去年12月,费梦婷在昆明西郊殡仪馆开始了第一次实习,在这里,她对殡葬职业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次,送来的逝者是一名约五岁的男孩,办理手续、对接流程时,男孩的父亲还维持着冷静与体面,但说出儿子名字时,父亲的情绪突然决堤,一瞬间哭成泪人。看到哭得不能自已的家属,费梦婷想安慰他,嘴巴张张合合,什么也没说出口。费梦婷明白家属的伤痛,但那一刻她感觉手足无措。

“开解别人其实是需要学习的”,本学期课表上的“哀伤平复”专业课,解答了费梦婷的疑惑。她了解到,人的哀伤分为多个阶段,专业殡葬从业人员要通过细节、表情去观察、分辨家属情绪,再对应处理。

“哀伤平复”更类似心理学课程,在2020级学生张晨浩看来,从事这一行业最应具备的是“同理心”。他解释,每位逝者之于家属都是至亲,设身处地读懂他们的痛苦,就会更真诚地服务,提供积极引导和合理建议,这也是殡葬从业者的责任。

费梦婷告诉记者,假如时光倒流,她有能力安抚好那位父亲,“在服务时就要早早介入引导,帮助他平复心中的创伤”。

插花艺术、书法、人体解剖学、整容技术……入学一年多来,李瑾发现学习范围超出想象,自己成了多面手。

■练习技能也训练“情绪”

让人意外的是,选择殡葬专业的陈晓凤个性胆小,连恐怖片都不敢看,然而,第一次到殡仪馆实习时,她是第一个提出“让我试试”的实习生。

那是一位遭遇车祸的逝者,头部因遭受猛烈撞击而不完整,陈晓凤深吸一口气,明白修复的用时和难度,她调整好状态,全心投入开始填充、缝合,手握着手术剪刀、手术针、止血钳等器具,这是她的一场“战斗”。

在师傅指导下,数小时后,逝者被尽力恢复到生前状态。“以为只是来要个实习证明,这个女孩还真是不错”,师傅悄悄拍下陈晓凤全神贯注的照片,发到工作群里表扬她。

有了第一次经历,陈晓凤心里多了些底气,之后观摩、操作时更注重“抠”细节。

陈晓凤要训练的还有“情绪”。实习之初,感性的她每当目睹逝者亲属的痛苦与崩溃,都会被卷入进去。

一天,送来了一位与她年龄相仿的男孩,因意外不幸离开,当时,男孩母亲看到还未接受修复手术的儿子,崩溃地倒在地上嚎哭。陈晓凤小心地为男孩沐浴、更衣,男孩伤得极重,除了头部,腿部也需要缝合。陈晓凤的眼泪一直在打转,她尽可能让每个动作都更加轻柔、细致,“轻一点,谁都怕疼”。

近5个小时后,男孩母亲伸出颤抖的手去抚摸儿子的脸庞,看到孩子安详得如同沉睡,她紧紧抱住陈晓凤再次痛哭,“姑娘,谢谢你”。这一刻,陈晓凤的泪水迸出眼眶。后来,陈晓凤开始有意训练,在面对逝者亲属时要把控情绪,并引导和宽慰家属。

张晨浩曾在殡仪馆跟随车队实习,坐着殡葬车接回逝者。除了悲伤,他感受过更复杂的情绪。一次,他们赶到医院接走一位逝者,老人的女儿拿出一沓照片向他倾诉。原来,老人是一位剪纸艺术家,多年来,老人将众多作品售出,用于向山区学校送去书籍、文具和衣物。

照片上,老人搂着孩子们笑得灿烂,张晨浩却没能忍住眼泪,“那是多么伟大的灵魂,他曾经给人带去了希望和力量”。

经过三年学习和实习,张晨浩和陈晓凤感觉到,这是一个“不能微笑也不能流泪的行业”。在殡仪馆和陵园,他们需要神情肃穆地迎接与服务,同时不能在悲痛中情绪失控。

■用新思路打破行业偏见

“我们还能做什么?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作为未来的“生命摆渡人”,他们也试图从传统偏见中突围,通过网络平台传递声音,摘去大家的“有色眼镜”。

半年前,陈晓凤在平台上注册账号“入殓师小陈”,成为短视频博主,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行业及从业者的真实情况。学习、实习之余,她会记录生活,也会架起手机打开直播,“小陈又来了,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更新一个月后,陈晓凤遭遇了“网暴”:“干这行还做直播,想红想疯了吧?”“不嫌自己晦气还要到网上说”……面对恶语,陈晓凤默默将视频设为“隐藏”,打算不再更新。没想到,几位和她年纪相当的粉丝发来私信鼓励她,也让她明白,“这是我喜欢做的事,问心无愧”。

如今,陈晓凤积累了四千多位粉丝。直播时,她常被问到的是收入,也有人来咨询如何入行。陈晓凤正色回应:“要做这一行不是冲着工资,还是要真心喜欢和认可。”

除了答疑,她也分享着自己看到的人生百态,希望通过讲述帮助更多人走出情绪低谷,懂得珍惜生命。

张晨浩也即将毕业,在父母的资助下,他打算在老家山西晋城开起当地第一家宠物殡葬店,“宠物是家庭的一份子,离开时也需要告别”。想起实习时来自逝者亲属的感谢和祝福,让张晨浩更加珍惜和敬畏生命。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何新介绍,殡葬类专业就业方向主要分为殡葬服务、防腐整容、公墓与陵园管理以及殡葬设备四类,近年,行业对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学校的毕业生基本能实现对口就业,许多毕业生还前往外省工作,“殡葬专业教育的内核是人文关怀,学习面对死亡,也从死亡中领悟如何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