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6年的等待,中国男子马拉松几天前迎来了一位新的“领跑者”——2小时07分30秒,何杰,这个24岁的宁夏小伙子在无锡马拉松上创造了全国男子马拉松新的纪录。
(资料图)
为什么是何杰?在这一纪录被打破后,不少媒体、业内人士都在解析背后的原因。
有人说是因为天赋,但或许有点牵强。在无锡马拉松之前,除了2021年在淮安马拉松中夺得冠军,何杰从未在任何场地、马拉松大赛里夺冠。他曾是国内跑圈各大赛事中的“千年老二”;在国家队之中,他又是几名“老大哥”身边的陪练。而职业生涯当中,他似乎从来都没被定义为天才。
有人说是因为态度,但说服力也不够。他的恩师肖丽教练说,何杰取得突破在于他的自律和血性,“他具备了优秀运动员的特质,有一种不认输的血性,而且在所有我带过的运动员中,最主动地制定训练,能够坚持大运动量训练,过去这个冬训,何杰周跑量达到230公里。”但自律和血性真是当下马拉松运动员最欠缺的要素吗?至少在国字号队伍里,至少在那些我们熟知的国内优秀马拉松运动员身上,这些都是他们具备的特质。
天赋也好,态度也好,当然都是成为优秀运动员的必要条件,但这些似乎都没能回答那个问题,为什么是何杰?
非典型中国马拉松运动员
何杰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特别提到过一件事“真的对我帮助很大”,答案或许就在这里。
何杰所说的,是读书。
专业马拉松运动员里对读书上心的,极少听闻,如此说来何杰算个“异类”。
何杰在进入国家集训队之前就已经在宁夏大学上学,2020年他一度想“退役”专心去读书,而在得知要去肖丽指教的国家队集训时,他改变了想法,因为想跟高水平运动员做个对比。
何杰认为,训练或者比赛和大学里面学到的很多东西是贯通的。“训练不单单只是跑,里面也蕴含了一部分哲学在里面。”“比如学习的专业课,运动生理学、解剖学等等,这些东西是靠经验或者文字解释不出来的。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内看不出来有什么效果。但当你在一堂训练课或者一个周期训练后,看到身体的反应,包括心理等等。”“这个时候你再去结合在学校学到的这些东西,就会潜移默化到日常训练里面。我会突然想起来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跟我讲过这个,原来如此。”也难怪何杰说读书时最喜欢的课是哲学课。他觉得这些东西(哲学)能在脑中形成思想的碰撞。或者说让自己可以从不同方面去看一件事情,能够更辩证地来思考问题。
独立思考,顶尖运动员的特质
世界马拉松界知名的“金牌教练”李犁,提到过一个“深层次天赋”的概念,而这或许就解释了何杰之所以成功,到底比其他运动员多了什么。
李犁认为,马拉松作为一项耐力性运动,想要跑得好、跑得快,并不只是腿上的功夫,运动员都需要思考,也需要有自己的理念和策略。“如今最高水平的运动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是顶尖的,几乎没有例外。这种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训练变得更有效率,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训练不仅仅只是执行跑步计划,身体的训练,跑步的训练等,同时还需要具备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我们非常鼓励运动员去思考,去培养他们的思维模式。”
何杰就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他曾经还因为太有想法,而不被教练喜欢。何杰的师姐陆阳春曾这样评价他,“他不会盲目地跑,会分析这堂课自己练了啥或者练到位了没有,主动训练不是被动训练,敢想敢去做。”
而教练肖丽并不会限制运动员的个性,这让喜欢说出自己想法的何杰如鱼得水,经常在训练之余跟教练谈训练体会,而且是有什么说什么。
何杰的最大爱好之一,就是看马拉松比赛转播,特别是日本的比赛,而他最喜欢的马拉松运动员,就是被称为“市民跑者”的川内优辉——虽然他跑动的姿势不流畅,甚至可以说不专业,但他就是很能顶。何杰特别佩服他这一点。“他的精神太可怕了。我要向他学习。在训练顶不动的时候,就想想川内。都是一样的人,为什么我不能顶上去。他都能跑到2小时08分,动作还那么差,我到底差在哪里。”
或许正是善于观察和学习,主动思考和推敲,为何杰平添了一副“翅膀”,让所有的血汗和拼搏,变得更有效率和作用。
有趣的是,在当下的中国马拉松界,积极学习,懂得思考的,往往都是大众跑者。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我是平时训练不足,才导致后面十几公里都是半跑半走的……”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以‘优秀’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即使遇到一些意外发挥不好,也会取得一定成绩……”
“欲速则不达,匀速!匀速是马拉松之魂!”
笔者所在的跑友社群里,平日里总会有许多跑者分享类似心得体会,这些古人留下的哲理,在他们看来正是提高自己水平的要领。
复制粘贴无用,中国马拉松也要独立思考
这些年来,中国马拉松的整体水平取得非常不错的进步,但相比世界中长跑的快速发展,以及近邻日本中长跑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日本马拉松历史上已有近200位男子选手跑进过“210大关”,百余人跑进“209大关”,而这两个数据,中国马拉松都还停留在个位数。
在我们庆贺中国马拉松正式迈入“207时代”之时,其实早在一年前,日本马拉松就已经进阶至“204时代”——在第76届日本琵琶湖马拉松上,铃木健吾以2小时04分56秒的成绩,创造新的日本男子马拉松纪录。
每当看待这种差距的时候,我们总是想第一时间知道人家是怎么练的?或者说非常渴望能否拿到人家的训练计划做参考。
如此迫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即便能够拿到人家的训练计划,如果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意义也不大。
近年来,中国马拉松运动员并不缺和基普乔格等世界顶尖运动员共同训练的机会,获取一套训练计划并不困难。
但对于我们而言,在和世界马拉松名将训练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懂得学习和总结,探索一套适合我们自己的训练方法,或许比拿到几份训练计划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