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闻晨报
文/沈冠君晨报记者顾筝
图/晨报记者
(相关资料图)
制图/黄欣
如果说5元-500元,是上海早餐的区间。
那么午餐的折叠空间要大得多。
一
即使是在租金高企的烫金地段,50元这个价位,吃个午饭,选择还是很多的。
可以是食堂。
也可以走到办公室旁边商场的地下二楼。
或者,让小哥送来外卖。
但每一天的午饭都这么选择,终归有点厌气。
去年我们采访盒饭店时,在延庆路上碰到90岁的老梁。
走路慢慢悠悠,手上提着刚打好的盒饭,里面有鱼块、番茄炒蛋、青菜。
可以送上门的社区食堂烧的助老餐,他不要,因为菜式没得挑。
商场的餐饮也越来越同质化。
“高级料理包”——被称作预制菜的半成品正在占领这些餐厅。
这些半成品由中央厨房统一切配、预先烹制处理。传统手艺中炒、炖、煸、炖、煮、焖的细微差异不再被强调,门店只需要简单烹饪即可。
这些选择多少都显得“冷淡”,热炒在这个价位有没有可操作性?
其实,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留给热炒镬气的空间越来越少了。
但我们还是找到了。
丝瓜炒蛋14元,回锅肉14元,肉米跑蛋14元,毛豆炒鸡丁17元,蚝油牛肉20元,红烧鲫鱼25元……
这是梦花街上玖玖小炒的菜单。
椒盐排条39元,酱爆猪肝32元,小炒黄牛肉48元……
茂名北路好食汇的价格。
还有更快、更省钱吃热炒的办法。
富民路上的顾师傅特色炒菜有盖浇饭供应:回锅肉饭20元,番茄炒蛋饭20元,酱爆猪肝饭22元……
二
在周边商业生态多是大型商场、咖啡馆的地段,这几家小炒店显得有点不上台面和格格不入。
不过他们却是当地的“老大哥”,开足了10年+,20年+。
冷眼旁观,看周边店来店走。
在南京西路商圈忙碌的打工人,很多都知道好食汇。
但新人,要找到它,并不容易。
在今年之前,小店连个像样的店面都没有。
不到一米宽的店面,却有三五米深,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人行通道。
人行通道狭窄幽暗,简单地用水泥砌好,没有任何装饰和照明。
只有通道口一侧印满菜品的海报,示意来往的行人,这是一家热炒店。
邻近的丰盛里、吴江路和太古汇,挤满了各式各样的连锁餐饮店和网红店,一到饭点,门口站满了在附近上班的人。
尽管如此,仍然有不少人愿意多走几步,来到这里。
实惠、随到随吃、新鲜热炒,是他们选择的原因。
好食汇老板娘起初只是想开家拉面店,维持生计,没想到生意不太好,就慢慢开始改做炒菜。
由于不是专业学厨出身,老板娘只能靠着自己边学边做,不断积攒客源,没想到这一做就是17年。
或许是为了迎合更多受众,菜式已经从最初本帮菜的椒盐排条、响油鳝丝等菜扩充到了双色鱼头、干锅花菜等。
有顾客评价,店里的菜“甜的不够甜,辣的不够辣”,说不上是什么菜系,但至少愿意再来吃第二次、第三次……
在附近写字楼的白领,需要团建聚餐的时候,也会把地点设在好食汇。
店里有干净朴素的包间,也可以在热闹的大堂里拼桌。
而对周边居民来说,这里更像是一家食堂。
陈红(化名)的家庭生活圈就在这一带,工作单位在威海路,孩子在民立中学上学,一家三口住在与好食汇一路之隔的小区。
这天,孩子在家上网课的表现不好,偷摸玩了两个多小时的pad,陈红发现后,气得不行,也没心情做饭了,干脆披上一件厚外套,拖着孩子来好食汇吃顿午饭。
平时周末接送孩子去读课外班,中午时间赶,也会直接带来店里吃午饭。
椒盐排条、酸菜鱼、蚝油牛肉,都是她常点的菜,“时间长了,菜单都能背下了,想吃什么直接点。”
前段时间成为网红地标的BFC,不缺米其林和黑珍珠餐厅。要环境,可以选中午358元的牛排套餐。
但在楼里工作的人,可能转身去了玖玖小炒。
街边店面,只有10个就餐位置,饭点用餐需要排队。
这种队伍,就像襄阳南路上老地方面馆门口的一样,即使长,打工人也还是愿意等。
小店已开了近十年,店内的装修说朴素,已经算是表扬了。
不过每个看了菜单价格的人,心里都会想,“这个地段,这个价格,还要什么自行车”。
和玖玖小炒同样蜗居在石库门一楼的,还有在富民路上的顾师傅特色炒菜。
巨富长有各种精致饭店,餐饮竞争激烈,但没有门面的顾师傅却开了14年。
一个朴素的灯箱,从不起眼的弄堂口伸到沿街马路。
14年来,大堂面积从来就没有变过。门口一个吧台收银,靠墙放着七八张座椅,再走进去看着稍微宽敞点,实际也只能容纳十几人同时就餐。
但人们并不嫌弃,每到中午饭点,店里就坐满了人。
大多数人都是点盖浇饭,翻台很快。
三
平价热炒店的需求一直都存在。
是为了摊平一个月的伙食费用,或仅仅是为了那一口热炒的味道。
但随着城市发展,它们存在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店面面临拆迁的风险,再要在类似区域找一个店面,几乎不可能。
不像五金店或咖啡馆,这种重油烟的热炒店根本办不出执照。
转战商场,租金就是一头巨大的拦路虎。
肇周路上的河南拉面老板曾告诉我们,他去附近的商场问了一下,一个月的租金要8万,且不能通宵营业。
相比之下,他沿街的店面(现已关掉)24小时营业,租金是1万多,相差好几倍。
总有博主在疾呼“要抢救小店”,但其实那些开足十年以上,不靠噱头取胜的小店,根本不是待在城堡里,等待拯救的公主。
它们早已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法则,活成了社区的一部分。
这些热炒小饭馆开在由弄堂或新村构成的成片居民区里,和住户相隔咫尺,甚至是楼上楼下的关系。
如何避免油烟、噪音污染,不让楼上的邻居有意见,成为了热炒店老板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难题。
玖玖小炒的厨房设在了店门口,用一根打了弯,径直伸向天空的超长抽烟管子,带走油烟。
好食汇的厨房不得已只能设在弄堂里面,但是一道又一道的过滤设施,让油烟尽可能地不去打扰邻居。
顾师傅的厨房不仅要安置好油烟,而且常备灭火器。
楼里老人多,年纪大了容易一转身就忘记厨房里烧着东西,烧糊、烧焦,甚至起小火的事情都发生过,这时候,顾师傅就会在第一时间冲过去帮忙。
这么多年,房租、人工都在涨,菜价自然也得跟着涨。
顾师傅的盖浇饭每份都涨了几块,但分量还是一如既往的足,菜的味道也不会变。
“要让顾客吃完,觉得这价涨得值!”如果有快递小哥、外卖小哥、建筑工人等来点餐,老板还会暗暗地多加一勺饭。“要是再吃不饱,还能自己来添饭,免费。”
让自己变得充满人情味,在这些热炒店老板的身上还有更多的解释。
住在顾师傅炒菜店楼上的,是位高龄独居老人。自从顾师傅把店开在楼下,就开始照顾起这位老人,“可以说就像自己家奶奶一样”。
吃饭,对于做饭店的顾师傅来说是顺带的事;其他生活起居方面,他也是能搭一把就搭一把。就这样坚持了十来年,直到把老人家以百岁高龄送走。
好食汇的老板娘也是个热心肠。知道有邻居遇到困难,人到中年,父母双亡,自己陷入巨大的悲痛中走不出来,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老板娘就主动送饭给他吃。后来,又劝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这样邻里的人情关系,在新工房林立的上海,越来越少了,而这样的店,应该也会越来越少。
且吃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