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比起iPhone,国产安卓手机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我认为答案是毫无疑问的:快充。
(相关资料图)
无论是性能、影像、续航、屏幕,安卓高端机都无法做到稳压苹果一头,只是性价比更高。
唯有在快充方面,iPhone连国产安卓千元机都打不过,这一点根本没得洗。
举个例子,iPhone 14 Pro的快充功率顶多只有27W,而千元价位的Realme Q5 Pro支持80W快充,接近3倍的差距。
如果预算提高到3K,你甚至能买到240W快充的Realme GT Neo5。在接近十倍的差距面前,任何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
在Realme GT Neo5发布240W快充后,卢伟冰沉寂了好几天,最后宣布了一个大动作:红米Note12Pro+魔改版,率先实现了300W快充。
根据测试,它的实际最高功率可以达到290W,5分钟内就能充满一台4100毫安电池的手机。虽然还没有真正的量产机,但是至少在表面上已经赢了Realme GT Neo5。
红米突破300W快充,也引起了数码圈的热议:百瓦快充其实已经足够“管饱”了,手机厂商还在疯狂内卷,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说实话,在我看来,120W快充就已经够用了,240W快充意义不明,300W快充就有点没必要了——这不是合理不合理的问题,而是手机厂商对快充有宣传需求。
若是单纯从消费者体验角度出发,很多人宁愿要6000毫安+67W快充,也不要4000毫安+300W快充。比起充电快,我更在意在睡觉前充满电,能不能坚持用一天。
比起充电快,我更希望手机电池技术能有所突破,在同样体积、重量内,塞下更高密度的电池,同时保证它的安全。
平心而论,很多人买手机,关键要看的地方无非就4点:性能、影像、屏幕、续航。快充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续航,用缩短充电时间的方式,变相增加手机的可用时间。
为什么长期以来,安卓厂商把快充视为弯道超车的手段,甚至形成了路径依赖?其实原因很简单。
和其它技术比起来,快充技术有几个鲜明的特点:研发成本相对不高,国内消费者需求旺盛,使用频率高感知较强,体验完全可以量化。简单来说,如果拿来对标iPhone,快充是一个低投入、高回报的赛道。
恰好的是,苹果、三星的眼光不局限于国内市场,对消费者的“续航焦虑”不够重视,这就给了国产安卓厂商超车的机会。
但是话说回来,各大厂商都不愿意放弃高功率快充带来的营销价值,似乎只说明了一点:除了快充,暂时拿不出更有竞争力的创新。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