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肥胖。并不是所有大体重人群都是肥胖,国际上用BMI来衡量肥胖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kg/㎡)。BMI>23时,称为超重,判定为肥胖;BMI>27.5时,可称为肥胖症。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肥胖的呢?
南京市第二医院中医科沈建军主任医师介绍,中医有句话“肥人多痰”,肥胖的形成与病理产物“痰湿”的堆积有关,“百病皆由痰作祟”、“顽痰生怪症”也表明了许多疾病的发生与痰湿积聚相关。如痰湿阻于血管会形成血脉瘀阻,即西医中的血管粥样硬化;汇于头部则上蒙清窍出现头昏脑涨;滞于胸部则造成胸壁满闷、心慌气短;停于肝脏就形成脂肪肝;饮停皮下就形成结节、囊肿、痤疮,溢出皮肤则变成油脂……
痰湿体质经常表现为形体肥胖、肌肉松散,自觉肢体沉重乏力、精神懒散,皮脂分泌过多,大便粘腻,舌诊可见舌体胖大、舌苔厚腻。
而痰湿的产生多与脾胃虚弱、肝失疏泄相关,过食生冷、肥甘厚腻,经常熬夜损伤肝气都容易形成痰湿体质。
沈建军主任医师表示,脾为生痰之源,要想改善痰湿体质、摆脱肥胖,需要强健脾胃。
益气健脾代表中药包括白术、茯苓、薏苡仁、党参等,配伍苍术、半夏、陈皮可以燥湿化痰,山楂、荷叶、红曲米可以降脂化积,玉米须、车前子、大腹皮可以利尿消肿。
大黄、番泻叶等强效泻药也曾在“中药减肥”的历史舞台上大放光彩,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药物属于攻下类泻药,虽然能迅速地改善便秘、清肠通便,长期使用会产生依赖性,甚至损伤肠道、造成结肠黑变、肠道息肉,导致腹痛腹胀、排便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专家提醒,上述中药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根据个人体质配伍开立,并根据症状变化及时调整药物组成及用量。
另外,肥胖人群也可以尝试穴位埋线,是指在特定穴位中置入可吸收蛋白线,形成长效、持续地刺激,加速代谢,促进体内脂肪分解、排出体外,以达到减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