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现学生发热现象 “新冠”日增过万 第二波感染高峰或来临 但不用过于担忧

热点资讯

多地出现学生发热现象,“新冠”日增过万,第二波感染高峰或来临


【资料图】

就在我们所有人都庆祝特殊情况终于消失的时候,近日我国疾控部门的一则统计信息引起了无数家长和学生的关注,根据中疾控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近日我国出现了日增阳性人员过万的现象,这令无数的家长和学生再次担忧了起来,要知道如果再次出现特殊情况的反弹,那么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就太过于严重了。

同时很多网友都表示为什么会出现多人感染的现象呢?其实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简单,除了专家本身就预测过第二波感染高峰之外,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能看出,在放开的时候大部分人对特殊情况还是心有余悸的,因此日常行为都十分小心,但是随着大部分被感染之后,很多人都慢慢松懈了对自身的防护,为第二波高峰创造了条件。

除此之外,近日发现的多种变异毒株也是导致出现感染的原因,对此大家都是比较了解的,笔者就不再次过多的赘述。不过对于我们的家长和孩子而言,这需要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还是能够很好预防第二波感染风险的。

首先是加强孩子的防护意识,就像是以往预防特殊情况一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带好口罩、勤通风、勤洗手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自身的健康;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要知道对于抵抗力较弱的他们而言,被感染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的家长一定要重视。

其次是尽量减少外出以及于密集人群的接触,因为变异毒株目前只在局部地区发现,只要我们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还是能够减少被感染的风险的;同时学校作为密集场所之一,因此学校对那些出现身体异常情况的学生一定要按照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防控。

最后是关于多地出现学生发热现象的问题,除杭州一所学校是受到了特殊情况的影响,其他像上海、北京、金华等地区都是受到流感的影响,所以我们也不需要过于担忧,只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控和治疗即可。

第二波感染高峰还会来吗?

中国疾控中心官网2月18日发布的全国新冠病毒感染情况显示,核酸阳性人数2022年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年2月16日为10720例;检测阳性率12月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月16日为1.1%。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年12月9日快速上升,12月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月16日阳性数降至508(阳性率为0.7%)。

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2月16日为12.4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5.7%。不过,据媒体统计,2月份以来,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的核酸检测阳性数日新增仍在5000例以上。

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人数变化趋势。说明:自2022年12月9日起,监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疗量;12月21日起,增加监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诊疗量(不含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图片来源: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

数据显示,虽然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性增加,但感染率和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并未出现大范围波动。前述流行病学专家介绍,春节前我国各省市基本已经渡过了第一轮高峰,人群中已经建立起较高的免疫屏障。此外,我国主要流行株为BA.5.2,BF.7,二者产生的中和抗体基本可以互相覆盖,即使人员在不同省市间流动,前期感染形成的免疫屏障仍然有较强的保护作用,所以在春节并没有出现第二波感染高峰。

该专家表示,虽然人群二次感染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几乎不可能会达到第一波的规模。第一波高峰过去后,新冠病毒在人群中处于低流行水平,但不代表新冠病毒已经消失了,病毒仍在人群中形成反复的传播,还是会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

然而,新变异株不断出现,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曹云龙此前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与BA.5.2和BF.7相比,目前国际上主要流行的BQ.1.1、XBB等新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即使是感染了BF.7,康复后产生的抗体对XBB等最新突变株的中和能力也较低。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国内BA.5.2和BF.7感染高峰过去后,不排除出现因BQ.1.1、XBB或者是其他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毒株驱动的感染高峰。

对于国内疫情发展趋势,多位流行病学专家向界面新闻表示,由于XBB等新变异株免疫逃逸能力增强,预计会今年六月份之前,在局部地区爆发疫情,但基本不会出现第一波时全国大规模感染的情况,不同地区的感染高峰会存在时间差,对医疗资源的压力也相对较小。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2月16日,我国主要流行株为BA.5.2.48(60.4%)和BF.7.14(28.9%)。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5例,其中,1例XBB.1,1例XBB.1.5,1例BQ.1,5例BQ.1.1,1例BQ.1.1.17,4例BQ.1.2和2例BQ.1.8。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