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393块危石作伴的青春

河池日报

本文转自:河池日报


(资料图片)

15位年轻人在258公里管辖线路内,紧盯89座大山搜山扫石,排危除险,被称为悬崖峭壁上的“铁猴班”——

与393块危石作伴的青春

见习记者罗新岳通讯员覃文愿文/图

中午休息,班组在山顶上畅谈工作。

周朗在危石上钻孔。

王贵贝沿着护路网向上攀爬。

班组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

2月21日一大早,31岁的周朗清点好测量尺、安全绳等检修工具,带领6人班组乘车前往黔桂铁路金城江路段沿线的山段,开始巡山作业。他们手挥镰刀开路,抓住绳索往上爬行,与危石交锋,他们练就了一身飞檐走壁的本领。

周朗是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柳州工务段金城江路桥危石工区的桥梁工,他所在的路桥危石工区一共有15名员工。

他们在258公里管辖线路内,紧盯89座大山、393块危石,搜山扫石,排危除险,被称为悬崖峭壁上的“铁猴班”。

令人称道的是,“铁猴班”15名桥梁工,除了一人是85后,其余14人全是90后,清一色的年轻人。

每座山有“档案”,每块危

石有“户口”

“黄山的‘飞来石’悬于崖上,成为一道秀美的自然景观,但在我们眼里,这些景观可能成为铁路沿线的安全隐患。”周朗介绍说,早在1977年,铁路部门就成立了柳州工务段金城江路桥危石工区,主要职责就是把管辖区内石山上的危石管起来,确保每座山有“档案”,每块危石有“户口”。

每天搜山扫石,目的是观察山体变化,检查旧危石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置新近产生的隐患。每一次巡山,“铁猴班”都要对危石的大小、裂痕长度和宽度等数据进行复核,检查是否发生变化,回去后录入电子档案。

山腰陡处,一处危石亟待“诊断”,周朗叮嘱工友绑好安全绳、系好安全带,自己蜷缩着身子穿过布满荆棘的羊肠小径,拽住吊绳,熟练地拿出镰刀将四周杂草清除。抵达危石旁边,大伙儿忙上忙下,一人手持本子做好记录,一人用卷尺测量危石的大小、裂纹长度和宽度等数据。

“危石崩塌多为水土流失、地质松散或危石风化所致。”周朗说。经重新评定等级,该处危石无松动、无位移,工友随即掏出携带的油漆,往石头上喷绘检查日期,给山石“上户口”。

“递电钻!”周朗熟练地向工友招呼,前几天巡山时发现的一块危石周边的野草已经长到齐腰高,工友把野草细枝清理干净后,周朗提起冲击钻朝着危石打孔,钻头一点一点往顽石里扎进去,在一阵震耳的“砰啪”声后,“危石整治”工作顺利完成。顾不上被石粉水浸透的工作服,工友们收拾好工具继续赶往下一座山。

日复一日“踏”出的山路

背着沉重的安全包攀上钢梯,眺望远处裹着笼网的危石,班长陈力又想起曾经遭遇的一起安全事故。

2021年中元节,陈力如常上山排险。快要爬到危石正面时,由于危石严重风化,他手抓未稳,全身瞬间吊挂在半空中,“如果没有安全绳,他恐怕掉下去了!”工友李浪浪急切地说,多亏戴了安全手套,只是手划破了一层皮。

青工王贵贝是备受陈力夸赞的娴熟技工,但他也难敌山间环境突如其来的变数。去年8月,王贵贝检查防护网时,突然遭到一群汹涌而来的蜜蜂围攻,即使头戴安全帽,裸露出来的脖子也被蜇得通红。陈力用随身携带的虫药和蛇药给他内服外敷,随后紧急送到医院治疗,他才脱离危险。

“其实山上没有路,走的次数多了,就成了路。”周朗这样解释。记者一路跟随上山的那些未修好的“路”,其实都是“铁猴”们日复一日踏出来的。

“把弯路走直,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把枯燥的工作做出诗意,需要乐观豁达的志气。”周朗说。

爬到山顶,已过正午。俯瞰脚下的山水,美景如画,听着远处“呜呜”的火车鸣笛声,畅聊工作和家常,这一刻应该是属于“铁猴班”成员们独享的浪漫时光。

工作越艰辛,他们越奋勉。“前年央视报道的‘铁猴’新闻,让很多的职工家属潸然泪下。”金城江路桥车间党支部书记曹冲说。

“铁猴精神”代代传承

“初到河池,饮食不惯,语言不通,工作比较艰辛,也有过困苦和迷茫,但多亏我们河池兄弟照顾,才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袁宇的家乡在陕西渭南,毕业后选择到河池从事铁路工作,从吃面到嗦粉,从青涩的技工到可以独当一面的能手,弹指间7年过去了,他与河池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由于工作安排,去年春节期间,袁宇需要值班8天。大年初一晚,在宿舍里简单吃完饭后,他的父亲打电话问:“为啥不回家?”怕家人担心,袁宇不敢打视频电话,他强忍泪水回答:“让大家先回,我过几天便回。”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低头笑道:“下个月就回。”事实上,袁宇已有两年没有回家了。

忍得住寂寞,在悬崖峭壁间守护平安,是一代又一代“铁猴”的精神传承。

今年32岁的唐基国,2021年6月毅然加入“铁猴班”,成为“铁三代”。

“一里四个坡,弯道隧道多,铁路穿山走,火车云中过。”唐基国的爷爷和父亲一辈子都在黔桂铁路工作,他们都将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黔桂铁路。

目前,金城江路桥危石工区“铁猴班”从起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如今的15人。

这是一支年轻的班组,他们接过上一代“铁猴”递来的接力棒,日复一日地投入到艰辛而充实的巡山工作中,把“铁猴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