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死。
本北大不知名媒体人躲了两天,终于还是被领导抓住。他希望我能现身说法,讲一讲校友上热搜以后的心情。
连带着同事也在群里截图损我。
(资料图)
“北大女生和上野千鹤子对谈”,这个事情不仅刷爆了热搜,更是刷屏了本北大人的朋友圈。
校友们的看法大同小异:浪费采访机会,教育无用啊。
而同为新媒体人的我,又多一层心酸——面对巨大的流量,谁能不羡慕嫉妒呢。
更何况,细究下来,我和主导本次对谈的博主@全嘻嘻的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都太相似了,只不过,我几乎被她全面碾压:
论教育背景,全女士进的是北大元培学院(状元最多的学院),而我只是擦着分数线考进了某普通院系;
论工作成就,全女士工作的自媒体早就涨粉到了千万量级,而我吭哧瘪肚领着同事们写了三四年稿子,这个号的订阅依然是百万级,且因为微信改版,渐有饭碗不稳的隐忧。
论个人选择,结婚和育儿的时间点也是相仿的,我的小孩比她的小一岁。
所以,我可能是最能同时理解两边的人,既理解博主为何这样博流量,也理解网友为何反感。
但如果你要问我对这个事件的看法——我努力地寻找措辞,不想被看做是为母校洗地,但依然想说——如果这场闹剧背后,我们的结论只是“北大就这”,那么,真正值得讨论的社会议题,可能就又遗珠了……
既要又要的人生,就是拧巴啊
先说说这场“闹剧”本身。
跟全嘻嘻对谈的上野千鹤子,是近几年国内非常受欢迎的女性学者。她的多部作品,包括《厌女》《始于极限》等等,在国内都是推出当年数一数二的畅销书。
她因此被很多年轻女性奉为女性主义启蒙导师。
这次的对谈机会原本十分难得,大家几乎是第一次见到上野老师真人,以视频的方式接受国内媒体采访。
但谁也没想到,万众期待的“盛会”,最终变成了一颗炸开中文互联网的地雷。
视频的一开始,全嘻嘻就问了上野一个令人震惊的问题:
“你为什么不结婚呢?是被男人伤害过吗?还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呢?”
如此提问,在一些网友看来,对人的冒犯程度,无异于春节回家过年,被三姑六婆质问“你不结婚,是不是想对不起父母”。
既冒犯,又无知,一句话令双方的认知的对比差距暴露无遗,有人讽刺到,“属于上野老师穿着西装看大猩猩吃香蕉。”
但网络营销的这套心法已经内化到了骨子里,即使初心只是想做“小而美”的生活记录,她选择的话题标签也全部是戳人心窝子的,“北大女孩vs二本男孩”,“北大女生嫁给北京户口”。
对谈中,她很清楚自己选择结婚多少带着点为社会压力所迫,就像上野千鹤子总结的那样,“在社会的齿轮里不停地往前滚”。
可她又很想得到上野的认可,不停地用冒犯的问题向上野确认自己“女性主义者”的身份。
怎么说呢,同为小镇做题家,尤其是小镇女孩,我太懂这种感受了。
获得周围人的认可与喜爱,本来就是我们奋斗的源泉之一。有点类似“讨好型人格”,最后,按照外部环境的要求,这些反而内化成了一种自我追求的“既要又要”:
既要符合社会主流的期待,回乡的时候不要被问东问西;又要引领互联网的先锋思潮,主导潮水的方向。
但是,问题来了,一个已婚已育的女性博主,并不是目前中文互联网世界最推崇的独立女性形象,以至于全嘻嘻不得不一遍遍地向上野上师确认:
上野上野告诉我,我是不是一个既幸福又独立的现代女性?
人一旦拧巴,就不可爱。所以网友们反感也就不足为奇。
三位北大女生说,她们“聊过很多话题,就是想让大家知道,生育、恋爱、结婚是个人的选择”。这则视频改后的标题也是说,“只要自由地活着,怎么样都可以”——隐含的意思是,选择结婚、选择生育,和女性主义不冲突啊。
可是,过于强调自由,强调自我选择,也是一种自欺欺人。
在《始于极限》的第一章,上野就对铃木说过,这是恐弱,你要对自己诚实。
“个体越是坚持‘自我决定’”,结构就越能被免责。”
“改变有个体的,但也要有社会的、制度的。”
不得不拧巴的母亲
“北大不行/北大招生减章”的热议之下,有一个被掩盖了的议题是:
成为母亲以后,不论你学历如何成就多高,都要面临很多男性从不会面临的困境。
同样是“高知女性+婚恋导师”人设的沈奕斐也感慨说,从学生时代到当上复旦导师,她从未觉得性别不平等——直到她生下女儿。
女儿出生以后,她的研讨班刚复课,因此,她必须在“育儿”与“辍学”中选择其一,她这才意识到,作为一个女性,原来需要面临这么多男性所没有的麻烦。
在博主@荞麦的评论区,最近有一则投稿讲述的也是类似的故事。
来信的女生,学生时代意气风发,游历各国。但是进入婚姻尤其是生育以后,她的感受越来越复杂,老公开始是几乎不参与育儿,后来又和家里年轻保姆互动频繁,婚姻生活一团乱麻的时候却怀上了二胎……
与其说全嘻嘻们靠聊婚恋掌握了流量密码,不如说,女性面临的婚恋困境就是这样的复杂,且不因为学历高低有任何不同。
以北大女生为代表的高学历群体,唯一共同的特质就是聪明和执行力强,除此之外,遇到任何人生难题,都和普通学历的别无二致。而且,因为顺风顺水惯了,枷锁也更多,打破自我,也比旁人要更艰难。
全嘻嘻当然是有心结的,我了解了一下她所谓过去“被网暴”的经历,决定丁克又被迫生孩子,看起来是像个逃兵。但反过来说,如果不是她婚前就坚持丁克立场,已经做了巨大妥协,又何以能在产后逃脱巨量的无酬劳动?
看了全嘻嘻的日常时间表,不得不说,同为母亲,我是羡慕的。
她一天的时间安排是这样:
早上8点起床,9点出发去公司,晚上7点结束工作,去上舞蹈课,晚上10点之前回家,此时孩子已经和婆婆睡觉了,她依然可以看看书、准备下第二天的工作,12点入睡。
实不相瞒,成为妈妈以后,我想过很多次如何高效利用自己的时间,甚至想过要在早晨五点起床写稿,最后还是败给了六点就起床的小孩和睡眠不足。
但全嘻嘻这种“生而不育”模式的确也招来了很多批评,“自私”、“错过孩子的成长”。
而这,不过是很多父亲的标配生活。可能只是换一次尿布、周末陪孩子去一趟公园,路人就已经要夸他为“好爸爸”了。
但是做一名“好妈妈”,标准却是这样得高。
再退回生育选择,我采访了身边的中年老母们,大家都是为什么生孩子?
答案是有点相似的。
用文艺的说法,生孩子是打开另一张地图,换个角度去寻找和世界的连接。
而大实话就是,自己的事业,可能也没啥好拼的了。从实用角度,大多数女性朋友选择孩子的时间点,多半是事业遭遇了卡点。生孩子的那一刻,仿佛意味着默认我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
全嘻嘻可以轻松地说出,我完全不用平衡工作和家庭,这是绝大多数女性都羡慕和复制不来的选择。怎样在成为母亲的同时平衡工作上的追求?
答案无非是三种:要么自我牺牲;要么交棒给其他女性,比如阿姨,或者婆婆和妈妈;要么让爸爸也卷入育儿(乐观估计,能做到的不超过5%)。
而看评论区就会发现,只要没有选择1也就是亲力亲为,那么这位母亲,一定也会遭遇无情的审判。
每位母亲在做出选择时,总会有一股力量在干扰她,这股力量可能来自家庭、来自学校,也来自社会规范。
总的而言,做一个北大男生,还是比北大女生轻松多了。
北大和三本,到底有没有区别?
回到领导抛给我的问题,读北大和三本,到底有没有区别?
也有,也没有。
最实际的好处是,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在年近30时才转行做媒体,竟然一路畅通无阻,几乎不会有HR在面试环节质疑我的能力,北大的学历当然加分很多。甚至,人力声称因为我要求的底薪较高,她特地向上级打了报告,也是因为我有北大学历才批复了下来。
而北大光环,永远是一把双刃剑。媒体这行,又压根不靠学历,有的是灵光一现的年轻人和天赋异禀的高中生。
做好了,是“北大还行”;失手了,便是“北大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