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的东西普遍娇小,蟑螂却很大?

壹读

传说中国的南北差异,比欧美两洲都大。

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进入“南北大PK”模式:豆腐脑要吃咸的还是甜的;冬至吃饺子还是汤圆;粽子该是甜粽还是咸肉粽……

南北差异不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还上升到感知层面。


【资料图】

人们普遍认为“北大南小”,北方人骨架更大、个头大,南方人往往骨架更小、个子小。这不是错觉,在《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显示,在19-22岁的男女学生中,平均身高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黑龙江、辽宁、山东;排名倒数前三的为云南、广西、贵州。

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蟑螂——南方的蟑螂,可比北方更大更凶猛。对此网友辣评:

北方什么都大,蟑螂却那么小一只;南方什么都小,蟑螂不但大还能飞。

为什么南方盛产大蟑螂?

有北方个头儿的南方蟑螂

南北方蟑螂个头儿差异如此之大,因为它们根本就不是一个品种的蟑螂。

分布在南方的大蟑螂主要是“美洲大蠊”,属于蜚蠊目蜚蠊科的大蠊属。虽然叫“美洲大蠊”,但其实它们的老家在非洲。1625年被从非洲带到美国,之后又跟着商业传播散播到了全世界。如今在美国、加拿大、中国南方都已十分常见。

盘踞在北方的蟑螂则是“德国小蠊”,则是蜚蠊目姬蠊科的小蠊属,与“美洲大蠊”从身材、外貌到饮食喜好都不一样。

论身体“高大强壮”美洲大蠊有绝对优势:

美洲大蠊身长一般为27~40毫米,偶有个头特别出众的个体。成虫体长几乎无性别差异,但雌虫相对更宽;

德国小蠊体长在10~15毫米,雄成虫的翅接近腹端, 雌虫的翅超过腹端。

看“外貌印象”美洲大蠊也是艳压德国小蠊:

美洲大蠊呈红褐色,前胸背板(靠近头部)有黑褐色“蝶状斑”, 斑的中线向后延伸 成“小尾”,身体后缘呈灰黄色渐变;

德国小蠊大多是浅棕色或棕色,体色比美洲大蠊更浅、饱和度更低,成虫前胸背板有两条平行的黑色纵条。

热爱美食的美洲大蠊:

美洲大蠊虽食性广泛,但更热衷淀粉与糖,因此更喜欢出没于餐馆、食品加工厂、食品杂货店及面包房等场所;

德国小蠊也爱吃淀粉与糖,但对腐烂食物、人的痰也不反感……不挑食是一种生存优势,能使它们无处不在。

有时你以为你抓住了整个夏天,其实你抓住的是整个美洲大蠊

那么,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谁更能“害人”?

蟑螂的危害与体积成正比吗?

别看南方的“美洲大蠊”吓人,人家的危害和体积是不成正比的。

在购物平台搜索“德国小蠊”,出来的结果是一堆消灭蟑螂用的“武器”:

但是搜索“美洲大蠊”,出来的结果可是各种药用美洲大蠊。

“将功补过”,美洲大蠊因具有药用价值,对人类还有一些贡献。

比如常见的药品“康复新液”,就是由美洲大蠊的虫体提取物制成,既能内服,治疗胃部和肺部病症,还能外用,恢复溃疡、烫伤等各种伤口。

另外,我们常说的“蟑螂粉”,也是用美洲大蠊制成的,官方名字为“美洲大蠊粉”,用温水冲服,能够解毒消肿,甚至能缓解虫蛇咬伤。《神农本草经》里就曾记载,美洲大蠊入药能“主血瘀,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痹”。

由此可见,“美洲大蠊”虽是害虫,但在某些领域,存在一定价值;而德国小蠊最大的危害,在于只有危害。

蟑螂普遍有污染食物、传播病菌的害处,德国小蠊由于个头儿小,便擅于钻进各种犄角旮旯,进行更“深层次”的破坏。比如进到衣柜里毁坏衣服,钻到书柜上啃食书页,甚至可以钻到电脑、电视等精密设备中,不知不觉地创建自己的帝国。

别看德国小蠊身材小,人家的繁殖力却很强,单次可繁殖37~44只“小小蠊”。

相比之下,美洲大蠊单次只能繁殖14~16只“小大蠊”……

生得多不算本事,子女生存能力差照样不能实现种族兴盛。德国“小小蠊”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基因,比美洲大蠊更富含蛋白质,尤其是探索毒素等化学信号的“离子受体”更厉害,抗药性方面也更加优秀,因此生存能力过硬。

而美洲“小大蠊”却存在一种“基因缺陷”,时常因蜕皮失败而“夭折”,活不到成年的美洲“小大蠊”就无法繁殖……

当然美洲大蠊也不白给,在移动速度方面,比德国小蠊更快,最快能达到每秒1.5米的速度,且拥有“飞行”技能,必要时还可以跳脱地面躲避人类的拖鞋袭击。

但德国小蠊的数量优势不可小觑,有研究发现它们正在向南方“进军”:

在上世纪80年代,德国小蠊只侵占了国内11个城市;到了90年代,德国小蠊已侵占了全国20多个城市;到2012年,德国小蠊已在南方占比达到90%以上……

而水陆空全面发展的美洲大蠊正在走向没落。

无论大小,是蟑螂就存在危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灭蟑,可以用一些蟑螂药、蟑螂屋,并且放一些甜食在上面作为诱饵。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室内清洁,不给蟑螂藏身之地;遮挡盥洗室地漏、关好门窗,防止蟑螂进入。用蟑螂药时要做好防误食工作,尤其是有小朋友、毛孩子的家庭更需注意用药安全。

天气即将转暖,蟑螂的季节又要到来,你更讨厌德国小蠊?还是美洲大蠊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