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付彪
“你好,我这边是情感电台。你有一个朋友托我给你打个电话,想问问你最近过得怎么样……”近来,打开网络直播平台,时常会碰到类似这样的“代打电话”直播。主播在直播过程中,会根据用户提供的电话号码和需求打出一通通电话,有的是表白送祝福,有的则是“整蛊”开玩笑,用户需要给主播刷“礼物”预约排队代打。打电话过程的不确定性吸引到一众猎奇围观的网友。有的主播一天直播6个小时,单日收入数百元。(2月16日《工人日报》)
随着直播领域的不断深耕,直播“代打电话”也成了一种“新赛道”。很多人现在存在“打电话恐惧症”,或因为各种原因不好意思直接给对方打电话。主播在直播过程中,根据用户提供的电话号码和需求打出一通通电话,将他们难以开口的表达一一送达。从媒体调查看,直播“代打电话”有不小的市场需求。有主播坦言,一晚上平均可打60多个电话,晚间9点到10点的高峰期会有7个人同时在直播间排队,收入也相当可观。
然而,由于缺乏规范和监管,为了博取流量,有的主播“代打电话”游走在法律边缘地带,如提供骂人、讨债、恶搞“整蛊”等服务,明显有违公序良俗。一些网友声称被对方拉黑号码,想请主播帮忙联系,主播几乎不会核实双方身份关系。许多被打电话的人也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被泄露了电话号码,甚至感到被骚扰。直播“代打电话”相当于把私事公开,且未经接电话方同意,不仅会给接电话方带来困扰,也很容易侵犯其隐私。
律师表示,“代打电话”服务收费可能涉及民事侵权、治安违法,甚至是刑事犯罪。比如,如果主播明知委托人具有犯罪的故意仍帮助代打电话,则可能构成共犯,结合不同的行为,可能涉嫌侮辱罪、寻衅滋事罪等。
可见,直播“代打电话”的法律擦边球打不得。直播“代打电话”有一定市场生存空间,它的发展或许会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变革,但不能野蛮生长,不能违背社会公德、公序良俗,不能损害公共利益、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必须坚守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因此,无论是委托人还是网络主播,都应谨慎自律,一旦产生违法问题,都将承担法律责任。平台也应完善日常监管机制,发现违规现象及时制止,并给予相应人员一定的惩戒。
针对直播领域不断涌现的“新赛道”,有关部门要及时关注。比如,直播“代打电话”服务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劳务服务关系,首先必须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之上。对于“代打电话”的一些擦边球行为,亟待从法律层面给出明确、清晰的完整定义,制定出台相关规定,划清“代打电话”的行为边界,规范直播间的服务行为。同时,完善监管措施,压实平台责任,畅通举报渠道,严厉查处违法行为,让委托人和网络主播都不敢任性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