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消息:让良好生态成为武汉最持久竞争力

人民网

武汉的“颜值”越来越高。人民网 张沛摄


【资料图】

实施长江大保护“新双十”行动,完成498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加快湿地花城建设,建成各类公园102个、绿道100公里;21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启动建设……

一串串数字见证了2022年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武汉坚定地把“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作为发展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持久的竞争力。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进入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又迎来关键期,改善空气质量帮扶工作在武汉如期开展。环保执法人员对重点企业上门走访,量身“体检”,精准施策,守护城市蓝天白云。

2022年,武汉蓝天保卫战再创佳绩:开展建筑、道路扬尘专项整治,强化机动车路检联合执法,空气优良天数达294天,优良率超过80%。

长江大保护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过去一年,长江、汉江交汇的武汉,长江大保护的动作更有力,持续开展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战,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498个,累计完成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88家,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万吨/日。长江水质持续保持在II类水平。

武汉与仙桃市签订通顺河生态补偿协议,推动与随州市、孝感市建立府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更加科学的流域综合治理。

在首届“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15个美丽的湖泊脱颖而出,展现了武汉治水治城的成效。全市水质优良湖泊较“十二五”末增加40个,劣Ⅴ类湖泊连续两年保持“清零”。

2022年,武汉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在工业、农业、生活、建筑、危险废物等领域,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武汉

生态好不好,鸟儿说了算。立冬过后,沉湖湿地迎来冬候鸟高峰,鸟类数量近10万只。

沉湖是武汉唯一国际重要湿地,近年来,完成退养还湿7.8万亩,修复退化湿地1400公顷,恢复湿地植被110公顷。鸟儿们用“翅膀”为武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投下了“信任票”。

去年11月,武汉成功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全球目光聚焦湿地保护新画卷。会上,武汉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

武汉开展了府河、涨渡湖及藏龙岛等重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逐步摸清“生态家底”。同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肃查处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问题。

长江江豚也“爱”上了这里。去年,在武汉市新洲区双柳长江江段,环保志愿者十余次拍到“微笑天使”逐浪嬉戏的画面,印证着长江水生生态持续向好。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发展,城市品质不断提升。2022年,武汉加快建设湿地花城,建成各类公园102个、绿道100公里、小微湿地13处。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成重点示范项目6个、完成闸口改造42处,新增江滩面积162公顷、滨江碧道12公里。推进低碳(近零碳)示范工程建设,全市竣工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99%。

持续提升经济“含绿量”

2022年8月,武汉市武昌区作为湖北省唯一代表,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更多绿色低碳类项目、人才、资金将流入武汉。

武昌是湖北碳交中心和全国碳市场两大市场运营机构落地承载区。该区将重点培育有利于气候投融资的政策环境,建设“双碳”要素集中登记体系,围绕碳市场大力发展碳金融,培育气候友好型市场主体,创新投融资发展模式和绿色金融机制,推动各类气候投融资资源聚集。

为优化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武汉生态环境部门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库,健全环评审批相关管理制度,做好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助力项目尽快落地。

随着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力度不断增大,亚临界燃气锅炉、新能源重卡等一系列环保项目在位于武汉市青山区的武钢有限相继投用,“花园式”工厂呼之欲出。

坚持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促进资源能源节约高效利用,全面全域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产业“含绿量”不断提升。

武汉市开始将都市圈打造成生态圈。2022年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合作暨流域综合治理联席会议上,圈内9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完善工作联系网络与信息通报机制,推动跨界流域协同治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