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患者 他们在“奔跑”

健康报

本文转自:健康报

鼓励


【资料图】

1月1日,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急诊ICU病房里,一名护士在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在新年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本报记者李季通讯员王新光摄影报道

三亚市人民医院

整合内科外科统一调用资源

□特约记者刘泽林

通讯员蔡元广

1月1日凌晨,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急救车一辆接一辆进进出出,病人在各诊室前排队候诊,医生护士在忙碌奔波……

冬季是三亚旅游旺季。三亚市人民医院院长项舟介绍,一个月来,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科单日接诊数量骤增,较之前增加2至3倍。同时,由于医务人员感染造成减员,加之药品短缺、物资供应紧张,医院应对起来十分吃力。

该院急诊科主任邓明尧说:“由于患者数量大,转运用的平车也被设置成临时床位。急诊科的医生护士陆续被感染,只要身体还能坚持的,都在坚守岗位。”该院紧急从各科室抽调30名临床医护人员到急诊科支援。该院呼吸内科主任王彬介绍,呼吸内科编制床位65张,现已扩增到80张。该科副主任罗毅在感染后,一天也没有休息,一直坚持工作,有些护士发着烧仍在上夜班。

该院从人力资源调配、病房床位收治、医疗物资调度等方面抓实抓细统筹工作,举全院之力为市民和游客兜住生命健康保障底线。为确保院内危重患者得到妥善救治,该院将所有内科及外科病房统筹为一个整体,同时设置了包含重症医学科、急诊ICU等在内的重症床位80张,统一由医务科按需调配。各专科优先收治重症转出的患者,保证重症床位高效周转。医院还组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组,由项舟担任组长。该院发热门诊也从2个诊室增加至4个,所有内科科室均已满床,外科病区也陆续开始收治内科病人,骨科、普外科、中西医结合科等多个科室暂停了择期慢性病患者的入院收治。

该院党委书记宋彬表示:“集全院之力做好保急诊、保重症等重点工作,全力保障物资供给,让一线人员有充足的‘弹药’,确保打赢这场攻坚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综合救治团队连轴转

本报讯(特约记者喻文苏通讯员袁婧)1月1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综合救治团队护士长陈志文和团队成员没有休息,推着机器奔波于病房之间。

近期,受新冠疫情影响,华西医院患者激增。医院紧急调配8台新的CRRT机器,使全院可调配CRRT机器达到56台;面对人手不足,医院护理部从麻醉手术中心、温江院区血透室紧急调派22名护士加入CRRT综合救治团队。

华西医院CRRT综合救治团队以肾脏内科为核心,联合重症医学科、急诊科、感染科及营养科等多学科组成。CRRT与呼吸机、体外营养都是体外生命支持治疗的重要手段。CRRT是通过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方式连续、缓慢清除水及溶质的一种血液净化治疗技术,以替代肾脏功能,已成为危重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作为CRRT综合救治团队的专职医生,杨莹莹教授在身体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坚守岗位,与护理团队密切配合,保证了危重症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治疗。该院全力保障患者高效收治、科学精准规范治疗、医疗资源精准调配和医疗救治后勤支撑。

即便如此,由于大部分危重患者需要24小时不间断持续治疗,每天有60~70位重症患者需要治疗,华西医院CRRT综合救治团队的近50名医护人员都在超负荷工作。他们每天超过12小时奔波于全院十几个科室,为需要的患者提供CRRT治疗。

围绕危重症患者护理工作,该院护理部创新设立“住院总护士”岗位,由医院重症医学科每天安排一名护理骨干作为住院总护士24小时在岗,专职对各病房危重患者进行巡视、指导护理和抢救工作、确保抢救设施设备的正确使用等。截至目前,住院总护士已累计完成159名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巡查,参与9名极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

陕西省老年病医院

三个“不允许”确保收治

本报讯(特约记者卓坤利通讯员李亚斌)近日,陕西省老年病医院(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明确提出三个“不允许”,不允许救护车送来的患者一直在车上等候而无法迅速交接,不允许因为没有床位让患者退号辗转奔波,不允许患者在急诊科滞留超过24小时而住不上院。近半个月来,该院门急诊接诊患者7900余人,救治危重患者182人次。

该院针对老年患者就诊人数剧增的情况,统筹全院医疗资源,畅通患者收治渠道,全力保障患者生命健康。该院明确各科室为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的第一战场,科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对发生拒诊、推诿或延误治疗患者现象的科室及个人一经核实将严肃处理。

针对老年人基础病多的情况,该院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主,联合消化内科、心血管内分泌科、心内介入科、神经内科、肾病内科、康复医学科等老年病相关学科,统筹全院床位,实行跨专业收治,确保来院的老年患者都能得到医治。该院加强重症室建设,按照40张重症床位配备相应医疗设备。

该院优化门急诊、发热门诊和住院患者收治流程。普通门诊实行非急诊分时段全预约就诊模式;开通线上诊疗区;急诊科实行24小时接诊制,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会诊制度、急危重症抢救制度,妥善处理急危重症患者。

武汉市中心医院

24小时守着重症患者

□特约记者黄征宇

通讯员李蓓马遥遥刘姗姗

“13床患者血氧饱和度不好,赶紧进行高流量通气!”

“这名老年患者今天的血氧饱和度情况比较稳定,呼吸也平稳多了……”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高山副主任医师每天都会去消化内科病房会诊。作为该院新冠病毒感染临床救治专家组执行组的一员,高山负责包点包片的病区是该院南京路院区消化内科,针对消化系统疾病合并新冠感染的患者进行相关治疗指导。

一位72岁的女患者因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消化内科病房住院;进一步检查,又发现老人感染新冠病毒,双下肺都有一定程度的感染,病情重。高山每天来会诊,经过高流量通气、抗炎平喘等对症治疗,该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身体也能耐受内镜手术了。消化内科医生近日在胃镜下为该患者进行了硬化术和组织胶水注射术治疗,成功止血,老人转危为安。

“是耳鼻喉科医生,也是呼吸科医生了。”该院后湖院区耳鼻喉科的一位医生称。该院后湖院区耳鼻喉科病区已被改造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病区,全力救治新冠感染患者。“全院上下一盘棋”,该院打通所有临床科室,整体扩容病区提升收治能力,全力收治新冠感染患者,以做到患者“应收尽收”。

“嘀、嘀、嘀……”仪器设备的报警声不时在重症医学科病房响起,各项生命支持设备在不停地运转,医生护士脚步匆匆穿梭在病房。查看患者、与家属沟通、抢救危重患者、为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随时调整ECMO及呼吸机参数、会诊病人、为患者及时吸痰……近日的一天凌晨三四时,夜班医生陈丹和护士依旧忙碌不停。

重症医学科病房里的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俯卧位通气,但他们身上还连着各种仪器设备和各种管路,在翻身过程中要保证这些管路不能打折、受压和意外脱出。这对护理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需要耗费医护人员大量的精力和体力。有些清醒的病人不能耐受,往往需要医护人员进行耐心的解释,尽可能让患者遵照医嘱进行俯卧位通气。特别是上了ECMO的患者,全身各种管路较多,每次进行俯卧位通气时,通常需要七八名医护人员协作完成,确保管路的安全。

“救治重症患者要靠‘守’,只有24小时不间断守在患者床边,才能第一时间发现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住患者的生命安全。”重症医学科主任喻莉表示。

“这段时间,儿科病房收治了不少新冠感染患儿,其中最小的出生只有52天。医护人员24小时坚守,与重症患儿一起闯过难关。”儿科主任姜红介绍。

四川省人民医院

“1123”扩大床位规模

本报讯(特约记者喻文苏)当前,随着新冠感染进入高峰期,四川省人民医院实行“平战转换”,推行“1123”模式,迅速扩大床位规模,新冠患者收治床位达到1700余张,重症监护病房(ICU)床位从200余张扩增到500余张。

具体来说,该院实行“全院一张床”,统筹全院床位资源,用于新冠患者收治。

实行“一个扩增”,全面开展ICU的改造扩增,以重症医学中心为龙头,整合各专科ICU,将神经内科、心衰中心等部分内科病房改造为ICU,增加ICU床位。

进行“两个调整”,即:调整空间布局,将日间手术病房转化为新冠收治病区,启用草堂老年医学中心,将眼科、老年ICU等科室调整搬离本部,腾出的空间用于患者收治;调整收治病种,在保证重点病种收治的同时,保证新冠患者的收治。

实现“三个打破”,即:打破内外科界限,所有内科专业转化为新冠收治床位,整形外科、小儿外科、妇产科、乳腺科、耳鼻喉科、康复科等外科片区也拿出一定床位收治新冠患者;打破医生专业界限,实行混合编组,组成救治小组;打破院区界限,对东院区实行“平战转换”,启用两层楼的负压病房用于统一收治患者。

为应对不断增加的重症患者,该院将观察室、急诊外科等扩展为急诊抢救室。入院准备中心安排专人负责收治急诊抢救患者入院,运送部增加运送工作人员,及时转运需要检查或入院的患者,提高急诊抢救室效率。医院抽调数十名医务人员协助院前急救,支援急诊内科诊断室工作;组织行政后勤人员参与急诊秩序维护和导医工作。

为更有力地做好救治工作,该院成立新冠病毒感染专家组,指导统筹全院新冠救治和资源调度;组建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救治组,每天开展全院危重患者大会诊;成立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筛查组,开展全院巡诊巡查。

此外,该院强化设备保障,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与急诊ICU、外科ICU、营养科、康复科、医学装备部等科室组成呼吸机及气道管理小组,对全院呼吸机进行统一调配使用。同时,在全院已有280余台呼吸机的基础上,增购60台呼吸机和30台高流量吸氧设备,用于满足新冠患者救治需求。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