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资讯!大江东 基层抗疫⑨:120急救!超负荷运转,他们奋力扛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供稿: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相关资料图)

“您好,我们在路上了,请在家里耐心等,很快就到!”

行人稀少的寒冷冬日,上海正处在疫情感染高峰期,街上时不时传来急促的120笛声,众多急救小分队正在争分夺秒。

大江东工作室跟踪上海120急救人员的伴随式采访,深刻体验他们咬牙坚持的不容易。一个人倒下,新的战友顶上,只为挽救更多脆弱的生命。如孤勇者一般,顶着瑟瑟寒风,穿梭大街小巷。他们甚至怕听“关爱”一词,“关爱就意味着病了要休息。眼下,我们不能歇!”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南区分中心主任陈怡婕:中心城区救护车日出车量满负荷

“从昨天(12月22日)凌晨到今天早上8点前,全市共派出1200车次,仅我们南区中心就出了251车次。”早上7点,陈怡婕在办公室忙碌,加了一夜的班,头发也来不及梳理,早餐还没顾得吃,就忙着在电脑上将当天驾驶员、随车医生和急救员按照时间表格安排好,救护车上的防疫物资、医疗器械以及当天收支表格她和另两位同事也要制作好。

快8点,她小跑着下楼,嗓子嘶哑,还伴有咳嗽,像极了新冠患者。但她说,“我还没感染呢,前些天培训新医生和新驾驶员时喊哑的。”

南区分中心共有11个急救分站,员工182人。这一段,完全满负荷运行。她看着表格说,“跟今早8点出发急救车的方晨洁医生,要工作到今晚24点;明早8点钟上早班至12点,休息几小时,晚8点又要上班了……”

根据急救中心数据,12月16日-20日,上海全市120急救车日均来电16511个,较去年12月同期增长136%,中心城区日均派车1808车,较去年12月同比猛涨44%。陈怡婕所在的南区中心位于上海中心城区,附近有华山医院、中山医院等各级医疗机构。

南区分中心感染员工多吗?如何应对高峰期员工身体不适?急救可是份体力活儿,恢复不好能抬得动患者吗?上下楼怎么办?

陈怡婕说,“我们急救人的工作强度大,经过疫情三年的锻炼,我们的培训和防护肯定是非常严格的,但也架不住被家属或邻居传染。”

“这次高峰期来之前,为了防止战斗性减员,我们又采取了闭环管理,联系了固定的酒店让急救人员下班后可以及时休息。但是如果员工已经出现高热寒颤等症状,无论工作再急再忙,也要适当让他们休息,我们很重视行车安全和医疗安全。” 陈怡婕强调。

高科技产品也来帮忙。“救护车担架是可升降折叠式的,车上还配有红色小轮椅一样的电动爬楼机,抬不动,可以用器械辅助。不过,一些棚户区阁楼要用到软担架下楼。”陈怡婕介绍。

与其他医护同行相比,急救人总是最先“中枪”的,如今他们已经开始陆续要求返岗。“随着感染高峰期的来临,急救车派单量肯定越来越大。上级部门正在安排曾经和计划到市医疗急救中心定期工作的医生,协调医院急诊科和麻醉科的医生,召回急救中心在医院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急救医生们,有了这些新增援部队,我觉得我们能扛过去。”

上海急救中心120驾驶员陈智华:与党员先锋车相伴8年

记者早7点35分来到华山路1576号的急救中心,三辆救护车已备战门口,陈智华负责的尾号808的党员先锋急救车,要在8点正式接单,开始白天的任务,他总是提前半小时到岗,让车子暖和起来。急救员杨君和随车医生方晨洁到齐,穿好防护服,大家就开始一天的奔波。

退伍军人陈智华2003年入党,2009年加入上海急救中心。“我在部队就从事急救相关任务。急救中心很多同是从消防或部队转业的,和我以前在部队的情况很像。”他也参加过大上海保卫战的转运工作,和党员先锋车已经相伴8年。

这几天,他明显感到工作强度超过平时。之前他一天出车8到9趟,工作12小时。现在的出车量几乎加倍,“最近一天大概15趟左右。我连续满负荷工作两周了,很多同事病倒了,我到目前还没‘阳’。党员就该挺身而出,坚守岗位。”

陈智华平时每天会坚持跑3公里,“如果‘阳’了,只要恢复差不多,会立刻要求返岗!”出车量大,难免会被抱怨“太慢”,“我们也无奈。将心比心,尽量和家属做好沟通。”

陈智华这两天太忙,零点下班,回家待几个小时,就想看看熟睡的孩子,早晨7点就要赶回去上班,“特殊时期,都要克服困难”。

他建议,轻症患者如能自行前往医院,最好莫拨120,把有限的资源让给脆弱人群。

“疫情结束,就能好好休息,多陪家人了。”陈智华憧憬。

上海急救中心120 随车医生方晨洁:我三年没回老家了!

“这份工作对体力是一大挑战,抬患者下楼需要力气,但是这份工作很接地气,能最先看到病人,能立即为患者提供帮助,所以我很喜欢这份职业。”方晨洁爱笑,但从看到患者开始,她神情肃然,迅速开始专业化流程问诊。

早上两例被救助的患者,都在半个多小时内送达医院,但记者注意到,急救车在和医院急救中心交接时遇到一点困难,这会影响患者住进医院的时间。

方晨洁说,最近急救车常出现患者被困担架床上,就是俗称的“压担架”。“医院也很无奈,医护减员,床位紧张,我们能提供的所有担架床都借出了,病人只能等到医院腾出床位来,而我们必须尽快去接下一位患者。”

指挥中心派单每天增加,医院床位也很紧张。“最多一天接到14单,平均一小时一单。”方晨洁说,几乎每个医院床位都满负荷,带病工作的医生比例很高,需要救护大队和医院协调,才能给病人安置床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