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啃老族”是我们社会之中已经存在一段时间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那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群体,在不同社会之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资料图)
在传统农业社会之中,这种称呼指的是那些在已经成年、拥有劳动能力之后,仍然逃避劳动、坐享其成的年轻人。
在现代社会之中,指的是那些完全可以参加工作,却由于种种原因在家中等待父母养活的人。
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这样的概念仍然在被赋予全新的定义:网民将那些已经大学毕业,却借口备考各种考试、暂时不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称之为“新型啃老族”,认为这样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我们只是倾向于认为社会当中存在“啃老族”,却未曾设想也存在这样一种“啃小族”:他们可谓是“反向啃老”,自己还正值壮年,子女也十分稚嫩,却早早开始放弃工作,等待着子女养活自己了。
“啃小族”的状况与案例
其实为人父母,在年纪和辈分上都有着更加优越的地位,即便是让子女养活,在中国社会之中也是“天经地义”的。
然而如果父母年纪很年轻、子女也并不成熟,甚至还尚未到经济独立的地步,就早早“躺平”,做出一种退休的状态,那就属于是一种不太恰当的行为了。毕竟被子女赡养的前提,也是自己先将子女抚养成人。
就像是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国家庭中的代际关系大致呈现出一种“哺育-回馈”的互动关系。所以无论是子女还是父女,都要尽到自己的义务,再谈权利。
在诸多“啃小族”当中,不同的个案有着不同的情况。
案例一:王女士表示,自己的婆婆今年才五十多岁,没有什么正式工作。原本就是在不同城市打工,挣取一些基本的收入,保障生活。
然而在最近几年,她发现婆婆开始不愿意工作了,在没有基本的收入的同时,也无法购买养老保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一些保障。58岁婆婆不工作,待家“啃小”,养儿防老的观念到底害了几代人?
在子女的劝说之下,其也不愿再去工作,谈到养老问题时就表示:“儿子不就是给我养老的吗?”让人无可奈何。正是这种观念害惨了他们祖孙三代人。
所以婆婆的基本生活支出就落在了他们晚辈身上。尽管婆婆很节俭,但无论多少,总也是一笔额外的支出。
夫妻两人都还年轻,也背着房贷、车贷,所以王女士希望婆婆如果有机会还是去找一些简单的工作。
案例二:大学刚毕业的小李表示,自己家庭条件比较一般,父亲是个体户,母亲是普通工人,家中还有个弟弟。自己原本的生活就过得紧紧巴巴的,连大学学费都是助学贷款解决的。
这样的生活经历原本已经比较痛苦了,谁知在自己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这一年,连第一笔工资都还没拿到的时候,原本生意就不顺的父亲表示自己不想再工作了,女儿小李在自己的抚养下大学毕业,有了经济能力,应该尽到赡养义务。
小李这下更是有苦难言:自己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还在试用期,很多开销都无法顾及,父亲却在此时不再工作了,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赡养父亲。
可是说起这些,父亲就会拿什么“孝道”“父母不易”“长姐如母”这套说辞来压自己,自己也是百口莫辩。
思考:个体及其人生职责
综上所述,那些出现在不同案例当中的“啃小族”案例当中的主体情况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为长辈,在不该“退休”的年纪选择了“退休”,同时将经济压力转移到了尚显稚嫩的子女身上。
也并不是鼓励年轻人“啃老”和老年人工作,而是要提醒大家,无论是长辈还是晚辈,最好要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在此角色背后的职责。
如果自己作为一个父亲/母亲,还有子女等着自己去抚养,那么最好就不要提前进入“退休”状态;如果作为一个成年的晚辈,应该到社会当中去挣钱、赡养父母,那么最好就不要再逃避责任。
无论是“啃老”还是“啃小”,都是对于自己的定位有些不明确,导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差距。人生看似有些艰难,但在合适的时间做该做的事,其实就不会遭遇什么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