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阳症”很正常,但后果可能不正常

新周刊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壹读

(ID:yiduiread)


(资料图)

作者 | 彤 云

经过前段时间的朋友圈“晒阳”活动后,还没“阳过”的网友对新冠病毒感染有了一定了解,进入了三分害怕、七分期待、感觉马上就要变态的“幻阳症”阶段。

“幻阳症”指疫情防控政策改变后,人们看到身边出现越来越多的阳性病例后,感觉自己也出现了各种阳性症状,并反复怀疑自己成为阳性的情况,表现主要包括:

总觉得自己出现了发热、咽痛、头痛、肌肉酸痛等新冠阳性症状;总想搜索网络上的阳性症状,并反复对比检查自己的症状是否相符;不停搜索疫情相关新消息,且只对疫情内容感兴趣;热衷囤积疫情相关药物、用品;既希望自己早点阳,又担心自己真的阳……

“幻阳症”算不算毛病?会不会对我们有危害?

其实在新冠病毒出现前,人们就普遍患有类似“幻阳症”的毛病。

正常人的不正常现象

人类有种特殊的兴趣爱好,喜欢将十分模糊、普遍的描述套用在自己身上,并认定该描述完全适合自己,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心理学认为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人类的“主观验证”作用:

当人们想要相信一件事时,总会搜集到各种支持自己判断的证据,并无视反面证据,因此人们总对占星术、算命或心理测验得出的“模糊而普遍”描述深信不疑。

而发热、咽痛、头痛、肌肉酸痛等病征,也属于“笼统而普遍”的病征,方便人们灵活套用,所以被很多人作为自己“阳”的证据。

“幻阳症”是正常人都会有的不正常现象,连在学校学习疾病知识的准白衣天使们都不能免俗。当然,医学生们可选择的范围更广,不止是“幻阳症”这么单一。

广大医学生通过医学教科书及导师的课,会学习到更多可怕疾病的病征,并依据个人“喜好”,随意“感染”所学的疾病,将学到的疾病特征与自己的不适症状“对号入座”,这种只在医学生中广泛传播的疑病症被称为——“医学生综合征”。

当然,“医学生综合征”会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随着医学生们知识的增加及对疾病的系统化认识逐步消退。

相比之下,缺乏系统医学知识的普通人,更容易因担心自己的“病情”,逐步走入疑病症(hypochondria)的阵营。

不正常现象到心理疾病

疑病症主要指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自己患上某种疾病的情况,属于心理或精神疾病的范畴。

疑病症与“幻阳症”有一些共同点:都源自身边的生活事件,如亲历家人、亲友的重病经历;都会出现情绪上的反复波动,确定自己健康后,很快又怀疑自己患病;都会把躯体的不适症状,与自己担心的疾病联系起来。

疑病症又与“幻阳症”有些不同:

疑病症是种长期病症,要持续六个月以上才算疑病症。而“幻阳症”是刚刚出现的新病症,目前远没到达疑病症的程度。

疑病症通常会把自己的病症,与较为严重的疾病联系起来,如发烧后会怀疑自己是白血病、艾滋病等。“幻阳症”则是怀疑自己新冠病毒“阳”了。

疑病症患者会不断更换医生或者医院,寻求各方检查和治疗。“幻阳症”目前可能担心重复感染,不太愿意往医院跑。

但长时间处在“幻阳症”状态,会和疑病症一样,对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器质性疾病。

无论“幻阳症”还是疑病症,再严重也只是“心病”,如何导致器质性疾病呢?

心理疾病的肉体绝杀

“心病”会使人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如同一把刀,专“捅”自己的免疫细胞,使自己“无中生病”或“小病变大病”。

不知大家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当生活中出现一些带给我们不良情绪的负面事件后,接踵而来的就是一场大病。

情绪与健康就是如此联系紧密。

有研究发现,导致焦虑情绪的原因是免疫细胞被“击碎”后引起的代谢紊乱所致。该研究成果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上。

外周血CD4+ T细胞应激性代谢紊乱导致焦虑样行为。

该研究发现了免疫细胞中辅助T细胞(CD4+ T细胞)的秘密。

辅助T细胞是免疫细胞的“战略司令官”。

这位“战略司令官”面对病毒、细菌的入侵能做到运筹帷幄,但在机体遭受压力性事件时却无计可施,连自己体内的能量源——线粒体也会“碎成渣”,并代谢出大量使我们产生焦虑感的嘌呤类物质。

在我们焦虑时,免疫力也会因“战略司令官”辅助T细胞掉线而下降,给各种病原体可乘之机。

而在疑病症中,这种情况会带动心理疾病与肉体的“精神交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当患者因关注自己的病情陷入不良情绪后,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使身体出现更多或更严重的不适“病症”,关注到新“病症”的患者又会陷入更深的不良情绪……

在当前环境下,免疫力下降绝不是好事,所以“幻阳症”们还是不要再关注自己的“病情”了,因为越关注就离“阳”越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