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相关资料图)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包头市 昆都仑区
月月有“村晚”周周“欢乐颂”
——包头市昆都仑区和平村“村晚”润泽百姓美好生活案例
一、基本情况
昆河镇和平村地处昆都仑区南部,辖区内一个行政村下设8个村小组,户籍村民6182人,常住人口16318人(含流入人口),整村呈现管辖地域跨度大、流动人口集中、高龄老人较多等特点。和平村深入挖掘村民最喜爱的乡村文艺,通过村民自创的“村晚”,宣传新农村、“新农人”的故事,同时把国家的大政方针用通俗有趣的方式唱给、演给村民群众,还从村里走向市里,从线下走到线上,从“村红”变成“网红”,用最接地气的家门口小文艺,把乡风乡情转变为乡村振兴的大幸福。
二、主要做法
(一)“一年一台戏”变身“月月有村晚”。和平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农闲和重要节庆日,村民都会自发搞文艺演出,其中以“二人台”表演为主。村两委聚拢“二人台”能人,吸纳村里的文艺和文化骨干,围绕农村生产生活、党的惠农政策和村民身边事等创作“二人台”小戏、歌舞、快板等进行演出。2009年春节,首届主题为“谁不说咱家乡美”的“村晚”取得了轰动效应,至此,和平村“村晚”成为百姓翘首以盼的文化活动。村两委将“村晚”作为村里的文化品牌予以打造,形成了以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时间为主要展演节点的月月“村晚”大型演出和周周“欢乐颂”小型演出,让文艺活动贯穿全年。村民创编的《三小子蜕变记》和《文明鹿城话和平》等接地气的民间作品,或单刀直入、或潜移默化地将文明理念融入其中,让文明乡风入脑入心。
(二)留住“泥土味”打造“青春版”。和平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年轻人,让他们为村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是村里发展进步的大事。村党委高效利用“村晚”形成的品牌效应,通过组建广场舞队、走秀队、腰鼓队、军乐队等,探索更多既保留“二人台”小戏“泥土味”的文娱作品,又结合时尚流行趋势,打造出“青春版村晚”,提升“村晚”线上线下影响力。近年来,村里的年轻文艺骨干,将村民致富经、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编成接地气的说唱、脱口秀、视频段子等,除了参与排练演出,还利用新媒体手段在线上传播。如今,村里很多人在这些青年人的带领下成为了短视频制作高手,并且常年在抖音、快手等视频号上发布和直播。村里最典型的年轻文艺骨干杨香,身边聚拢了十多个小伙子、小姑娘,他们创作的作品《村晚的故事》转赞评上万。青春力量的加入让传统文化借助现代传媒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方式,实现了“村晚”从家里、村里飞到更远的地方,也让和平村青年的精神风貌和“爱家乡 作贡献”故事影响更多人。
(三)细作“大篷车”深耕“小分队”。2016年,村党委将二人台队、广场舞队、走秀队、腰鼓队、军乐队五支队伍进行了整合,形成了5支“村晚大篷车——文艺志愿服务队”,以“村晚”节目创编为抓手,在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走进村小组、村集体企业和周边社区,把居民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融汇到演出中,充分保证了每月“村晚”节目的品质。“村晚大篷车”,可以实现稳定的中型演出,但还是不能渗透到部分行动不便、高层住户、残疾人等特殊情况的人群中。针对这一问题,成立48支“村晚暖心小分队”,这些“文艺轻骑兵”一边开展爱心助老、助残、助困等公益活动,一边将“村晚”优质节目和精神文明宣传有机糅合,形成一支支独特的文艺志愿服务力量。
三、主要成效
和平村“村晚”经过14年的传承与创新,已经发展为广场舞队100余人、坐腔队60人、走秀队30人、腰鼓队70人、军乐队40人的基层文艺群体,队伍创编的文艺节目因为新颖独特,成为远近闻名的“村红”节目,还从和平村走向包头市市区以及周边的旗县区,走进鄂尔多斯的东胜区、准格尔旗,以及乌海市、榆林市等地。14年来和平村“村晚”系列活动演出730余场,受众群众达11.3万人次。近年来,“村晚”演员们通过排练和演出在抖音和快手上直播的方式,第一时间展示开展过程,在线观看人数达10余万人次。自编自创的作品《夸和平》、快板《和平村》、快板加表演说唱《说村情》、二人台小戏《观花》等浏览量超过10万。2010年,和平文化站被命名为包头市首批先进综合文化站;2016年,和平文化站被评为包头市优秀文体组织;2017年,荣升为四星级文化站;连续两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十佳文化站》荣誉称号,自创作品在包头的文艺演出中多次获奖。
四、推广理由
一是“村晚”文化大餐坚守“三味”。和平村“村晚”,百姓喜欢这道“大菜”的原因就是“有人情味”“有时代味”“有乡土味”。正是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平村“村晚”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文明新风尚的有力传播者,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示范者、推动者,更成为农村文明乡风建设的优秀代表。
二是“村晚”“出圈”思想“不出圈”。和平村“春晚”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严控方向,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群众文化精神生活提升等,引领群众心向党、跟党走,让文明之花在乡村治理中结出硕果。
三是“村晚”欢愉背后是传承。和平村“村晚”一直坚持村民自己的“村晚”理念,把“村晚”的主动权交给村民,精准地抓住本村乃至本地区的热点事、关心事,自编自演自赏,每个节目演到人们的心坎上,不断增加村民的凝聚力,让优秀的乡风民情滋养自身,形成家风,受益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