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爱好者的“守护神”——记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

新华社

春日南国,山间清晨的寒意尚未散去,福建省福州市鼓山脚下一处高大的攀岩墙背后,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已训练多时。老队员陈贵斌操纵登山绳悬在半空,向周围簇拥的队友们讲解绳索技术,汗水浸湿了身上的红色队服。

“队员们要能熟练使用各种装备,掌握基本急救技能,体能也要达到一定要求。”训练间歇,陈贵斌向记者介绍道,由于山地救援专业性较强,新加入的“小白”至少需要接受一年的训练才能掌握山地救援基本技能。


【资料图】

这样的训练和拉练,山地救援队的队员们每周要进行至少一次。

随着户外运动的风靡,登山者在户外遇险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支山地救援队解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也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家庭。自2001年成立以来的二十多年间,山地救援队总计进行了336次无偿救援,成功从福建省内各处人迹罕至的山野中救出1275名受困者。

协会的创始人朱韶明原来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副总裁。1999年,四十出头的他牵头成立了福建省登山协会。两年后,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成立,他担任总队长一职,一直坚持到现在。

“2001年成立救援队的时候,队伍结构相对比较松散。2012年以后,救援队的建设逐渐正规化。2013年,队伍开始跟‘110’进行联动,公安部门接到报警后,会把一些救援任务交给我们。从那以后,队伍人数变多了,接到的任务也多了起来。”朱韶明说。

山地救援队所有的救援都是无偿进行,从小学教师到出租车司机,再到外卖小哥,福建山地救援队的137名队员都有各自的本职工作。负责队内技术救援培训和参加救援任务之外,陈贵斌还是福州市马尾区上岐村支部书记。“我们是一个公益性志愿者组织,大家都是兼职山地救援队员。”陈贵斌说。

“我原来是户外‘小白’,因为接触了救援,后来爱上了登山和户外运动。”登山救援队队员卢锦荣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着手上因练习攀岩磨出的茧子。卢锦荣2018年加入救援队,本职工作是出租车司机,虽然参加救援免不了会影响收入,但他依然“有任务就上”。至今,卢锦荣已经参加了上百次救援任务。

44岁的队员李照灿是一名骨科医生,类比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本能,他认为队友们的热心肠也源于对登山这项运动的热爱:“登山本来就是一个需要互帮互助的活动。”

2013年刚刚加入救援队时,李照灿的体能比较弱,这让他得到了老队员们更多关照。一次进山拉练,李照灿在一棵小树旁驻足休息,“别动!”身旁的老队员一边大声提醒,一边捡起一根木棍朝他头顶挑去,待李照灿转头,只见一条通体翠绿的“竹叶青”正在木棍上吐着蛇信。

登山的过程中,向身边队友提供帮助就跟迈动双腿一样自然,参与救援活动,同样已经成为队员们平常生活的一部分。

“每次在救援队微信群任务发布时,大家抢报备就像抢红包一样积极。”李照灿说,因为每次任务都有人数限制,队员们为了能够进入救援名单可谓是分秒必争,有人提前把“报备”二字输入对话框,只等看到任务通告点击发送……

几乎每一位队员的装备都放在自家汽车后备厢里,有的女队员外出逛街也会带上两个包,一个装日常用品,一个装着全套个人装备。

这样的“痴狂”很多时候是圈外人、甚至家人都难以理解的。有一次,李照灿好不容易有时间跟妻子一块散步,但还没走出多远,就接到了救援任务,“约会”泡汤了,最后还是妻子送他去救援现场。

“无论搜救过程有多累、多难,看到被困者的一刹那,所有的疲惫和焦虑都烟消云散。”陈贵斌说,无论哪次救援行动,每位队员和被困者一起平平安安地走出大山,就是整个救援队最大的愿望。

迷路的登山客大多会因夜幕降临选择报警,很多队员经常要在山林中奔波彻夜,天亮后再赶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孩子们可能不知道,讲台上的老师几个小时前还在漆黑的山谷中穿行;患者们无从想象,眼前和气的医生刚刚从深山里救出几个惊魂未定的游客。

回忆起在救援队的点点滴滴,陈贵斌感叹:“在这里能看到人性最纯粹的善良。”

经历了救援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全过程,朱韶明也十分感慨:“我们志愿者没有一分工资,每一次救援都是靠勇气和智慧。志愿者救援的精神也一直感动着我,让我的精神升华。他们没日没夜训练,深更半夜救援,挽救生命,让人动容。”(记者 李昊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