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往会看到有人用棍子敲、用石头砸,甚至先上去一只脚来探测冰层的结实程度,然而在你伸出脚尝试时,实际上就已经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资料图】
一则则冷冰冰的遇险信息,正不断拉响远离“野冰”的“红色警报”:2022年12月23日,北京密云溪翁庄,一名男性老者半个身子被冻在厚厚的冰层中,被救出时已无生命体征;几天后,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一名15岁左右的少年在结冰的河面上玩耍时,不慎掉入冰窟内,被救出时已无生命体征;2023年1月2日凌晨,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两名男子发生坠冰事故,疑似因手机丢失后坠冰,被救出时均已无生命体征……
北方的冬季,大小水域纷纷开启“冰封”模式。限时的新鲜感总能引来络绎不绝的“冒险者”,即使是完全没有防护设备及专门看护人员的“野冰场”,依然不乏“人气”。在这些区域,“安全度检测”往往简单又粗暴:随手用大石头砸一下,冰碴儿飞溅,但冰面并没有出现裂痕甚至窟窿,似乎就约等于是“可以上冰”的信号。殊不知,这样的“试探”在专业救援人员看来,实际上“就已经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北京密云区消防救援支队溪翁庄消防救援站指导员李磊和黑龙江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班长黄振,都有丰富的冰面救援经验。在他们看来,发生在冬季的冰面救援任务是尤为艰巨的挑战,如何冷静自救、援助他人,靠的不仅仅是热血和勇气,更需要在安全的前提下,用技巧打造效率,争分夺秒挽回生命。
▲冰面救援。受访者供图
危险的“野冰”
“野冰场”上,不可捉摸的冰面和水下环境,随时可能导致意外发生,不论救人者还是受困者,均可能被“卷”入其中。李磊介绍,一般而言,正规冰场不会选在流动的水域,这也是“野冰场”之所以危险的第一要素——流动的河水和湖水会造成冰面厚薄不一,存在塌裂风险,而冰面的承重能力用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我们往往会看到有人用棍子敲、用石头砸,甚至先上去一只脚来探测冰层的结实程度,然而在你伸出脚尝试时,实际上就已经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黑龙江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班长黄振也经历过相关的冰面救援训练,他给出了一张冰面厚度与承重范围的表格,其中,5.08厘米的冰层厚度可以接受单人行走;10.16厘米的冰层厚度可以承受多人行走;12.7厘米的冰层厚度可以承重一辆摩托车……但他同时强调,冰的强度并非绝对,“尤其在流动河道上结冰的冰面,由于河水水位会随着水量的大小发生变化,冰面下会形成两到三厘米的‘真空’区域。一旦踩在上面,就可能坠入冰窟。”
除了冰面的承重能力外,李磊还补充介绍道,冰面的光滑、易碎,冰水的寒冷,岸边混杂在一起的冰和水草,都是潜藏的危险因子,如果不慎落入冰窟窿中,不能及时自救或被他人救出,人体很快便会失温,同时失去知觉,严重危及生命安全。
▲黑龙江省森林消防总队冬季冰面救援演练现场。受访者供图
克服应激本能冷静自救
那么,一旦冰面破裂失足坠入冰水中,普通人应当如何自救?
黄振介绍,刚掉进冰水中时,身体会出现强烈反应,让人感到紧张,想要大口呼吸,但一定要克服这种应激本能,保持冷静,不要惊慌,这种身体反应会在1至3分钟里渐渐消退。他解释道,让受困者不要太过挣扎,是为了防止冰层发生更大范围的断裂,另外,挣扎过程中容易潜到冰层下面,更加找不到方向和出口。
而正确的做法是,受困者需要尽可能地趴在周围冰面,让头部露出水面,如果只是下半身少部分坠入水中,且冰窟较小,受困者可以自己慢慢趴下或者躺下,然后匍匐爬向岸边,或者慢速翻滚向岸边移动;假如裂痕过大,受困者要细心观察四周破裂的冰面,找到冰面最厚且裂纹少的部位,身体靠近冰面最厚部位边缘,趴在冰面上或者两只手攀住冰缘,保持不动,在周围有人的情况下大声呼救。
对于周围无人施救或者他人暂不能施救的情况,央视新闻曾报道过乌兰察布市森林消防支队演示的几种自救方法:打水自救法,上半身趴在水(冰)面上,双脚迅速交替拍打水面,通过拍打的推进力,慢慢向冰面移动;转身翻滚自救法,上半身趴在冰面上,手掌支撑冰面,通过腰部用力、翻滚身体,将自己的身体在冰面上翻滚,在冰面上借力较大的受力面,同时减少集中受力点,防止二次落水;上身自救法,假设上半身距离冰面较远,只有手掌可以(接)触到冰面,需要使用上身自救法。上身自救法的技巧,就是使用手脚配合、核心用力、身体放松、双脚浮于水面,手部支撑位置不宜靠前,避免双脚下沉,双手微用力,慢慢向冰面靠近,最后利用翻滚自救法或脚打水法自救脱离水面。
黄振提醒道,在离开水面后,不要立即站立,以防冰面承受重量过大而再次断裂,要卧在冰面上滚动或者爬至岸边再站立。
▲黑龙江省森林消防总队冬季冰面救援演练现场。受访者供图
援救他人注意三个“优于”
“周围有人在冰面受困,对于施救者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李磊强调,切勿盲目施救,先保持冷静,报警或者联系专业救援队。在专业救援人员不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首先在周围寻找可用的工具,比如长竿或者结实的树枝,抛给受困者,“能这样将受困者慢慢拉出水面,也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情况,存在偶然性。”假如没有工具,施救者也不要轻易靠近冰窟附近,而是采取趴在冰面上等方式增加自己与冰面的受力面积,一人在冰面施救,其他人还需站在岸边用绳索或者衣物进行固定保护。
“对于专业救援人员来说也是这个道理,岸上救援优于冰上救援、器材救援优于徒手救援、联合救援优于个人救援,救援时间越短越好。”李磊表示。
而更专业的救援,则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评判和准备工作。李磊以近日的一起救援为例,向记者介绍道,当时,他和队员们需要结合现场水温条件、冰面厚度和人员被困情况,对现场全面侦查评估,制定出至少两套救援方案,方便在出现突发情况时更换备用方案。一切准备就绪后,经安全员查看,现场符合安全救援的条件。李磊作为指挥员下达命令,救援人员着冰面救援服,做好安全防护后,用冰锥凿冰的方式对被困人员实施救援。
李磊表示,救援一定要多人合作,“因为冰面气温低,救援人员长时间作业手指及身体其他部位也会出现冻麻的情况,不能强行坚持,可多人轮流进行。”另外,对于他们而言,冰钻、冰面切割机、滑板、漂浮担架等救援设备也是不可缺少的有力帮手。
▲1月1日,溪翁庄消防救援站指导员李磊带领2车7人正对冰下受困男子进行救援。受访者供图
即便如此,棘手的救援情况也并不少见。前不久,在北京密云的一起冰面救援中,被困者半个身子被牢牢冻在十几厘米厚的冰层之下,救援人员尝试用热水化冰,仍然没有效果,最终,他们采取水枪出水、用流动水化冰的方式才将被困者救出。
“哪怕再棘手的情况,只要我们能抓住受困者就不会轻易松手。”李磊回忆,每次救援过程中,他最担心的还是给受困者造成二次伤害。因为长时间处于冰冻水域中,受困者体温流失严重,导致他们的身体麻木、失去知觉。正因为如此,如何安全高效救援,是救援人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将受困者救助上岸后并且确定其有生命体征时,要小心快速地脱去其已经湿透的衣物,换上其他保暖的衣物或用保温毯子进行包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会在其胸口放置热源,保持其自身热量。如果被困者无意识,瞳孔扩大,我们会第一时间转移给专业的医疗救护人员进行抢救。”李磊介绍道。
▲黑龙江省森林消防总队冬季冰面救援演练现场。受访者供图
最后,李磊作出提示,冬季天气寒冷,在冰面上嬉戏存在很多风险,希望大家切勿滑“野冰”,切勿到河道、水库等危险场合玩耍。如果冰面被积雪覆盖,则无从判断冰面情况,切勿用自己的经验判断。冰面假若还未冻实,人在冰面行走、奔跑或滑行时冰面很容易断裂而发生危险。
黄振建议,一定要去被圈定的正规冰场,根据相关规定,当冰层厚度大于15厘米时,冰层承载能力才能满足成年人上冰,露天冰场的冰层也需要达到15厘米才能对外开放。所以正规冰场的冰层厚度和安全范围都经过专业估测,且达到了安全标准,并配备了专门的救援设施。一旦有意外发生,管理人员和看护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