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名师对高考作文题目深度解析 揭示语文教育新方向

安徽日报

今年我省高考试卷继续沿用全国卷乙卷。6月7日上午,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本报特邀三位名师对作文题目进行深度解析,揭示高考改革之下语文教育的新方向。

坚持“立德树人”核心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合肥一中语文教师林佩红认为,今年全国乙卷高考作文命题依然注重育人导向,引导学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她表示,这次命题通过“两次事件”“一个主题”,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思想境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感受到的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与价值选择,青年的未来也必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事实,要在可为的时代去追求“卓越”,“跨越,再跨越”,追求更高更远。“每一个优秀的个体,都是时代的选择和塑造,少年要跨向有为青年,当以行动对抗虚无,以担当融入山河,与国、与时代同频共振。”林佩红说。

合肥九中语文学科主任单丹丹表示,今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无论选择哪个角度进行写作,体现的都是考生的核心价值观”。

强调“真实背景”下的思辨

高考评价体系强调“真实的问题背景”,强调在“情境活动”中完成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

单丹丹认为,此次命题依然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作文,所选冬奥会材料是学生熟悉的话题,这样对于考生来说没有太大的审题难度,这些都有利于考生的发挥,也体现出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共同的特点:入手易,写好难。

他表示,考生在审题时要对作文的主题“跨越,再跨越”进行认真细致的考量,“跨越”是“超越、越过”,是“超越地区和时间的界限”;“再”字则在暗示“跨越”的持续性,是“赓续”,表现的是一种不断超越,是永无止境与永不停歇。就材料而言,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次“跨越”,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再跨越”,没有前一次的“跨越”就没有后来的“再跨越”,这里又蕴含着“跨越”本身既是超越,也是赓续、传承。而“显示”“展示”“见证”这些词语又暗示着感受与思考的角度:可以是见证者,可以是参与者,也可以是创造者。这些都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

宁国中学语文教师、宣城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李鸣晓提出,考生如果能立足思辨,就能提升文章水平。可以横向建立经济、科技、交通、体育等之间的相辅相成的联系,纵向分析从2008年至2022年以来从“跨越”到“再跨越”的方法与途径。“‘跨越’是我们现在的奋斗状态,‘再跨越’是我们永不满足、永无止境的追求。‘再’字不仅体现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青少年的人生以及每一个公民的未来也都是对这个字的诠释。”李鸣晓说。他表示,将内在的逻辑关联厘清,用简练有力的论据加以佐证,就可以达到把话说好的新境界。

交融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一直是新高考改革以来命题的内在驱动力。李鸣晓表示,此次命题材料中的五个方面,均是这个时代每个公民的功业和成就,是群体的荣光,这也恰是中国儒道思想中一直传扬的民本思想的体现。

他指出,作文主题词是“跨越,再跨越”,由体育着眼,符合“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体育界追求的“没有最,只有更”的境界。建立直接联系可以推及国家发展“我们永远在路上”不懈追求的品质精神。如细细思量,内在折射的更是一种传承至今的璀璨中华传统文化。“跨越,再跨越”,诠释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永不停息的历史文化,也预示着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将课内所学经典与时代强音交融,正是考生写出优秀作文的一个小‘窍门’。”李鸣晓说。

林佩红表示,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从情境中去感知个体和时代的关联,形成一个基于现实的逻辑链条,进而“面对未来”去思考个体如何再“跨越”、国家如何“再跨越”。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