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老龄事业发展理念有什么新变化?
朱红英:老有所养,强调的是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老有所乐,更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初步搭建起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不同服务模式,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不过,当前各地养老服务还停留在生活照料等物质层面,对于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缺乏相应的关注。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匮乏,这非常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因此,强调老有所乐,说明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老年人这方面的需求,以后的养老服务,一定是注重物质供养和精神关怀全面均衡的发展模式。
李静:一提到养老,不少人以为只要让老年人吃穿不愁就行,很容易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实际上衰老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变化,还是一种心理上的变化,许多老年人由于退休或其他原因,难以适应老年生活,会感到孤独、沮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统计显示,老年抑郁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为7.3%。所以,让老年人快乐,才是养老的最终目的。毕竟老有所乐,才是高质量的老年生活。
记者: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
李静:现在,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强烈。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不少老年人有条件进行更为多样的文化娱乐消费;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导致当前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子女陪伴父母的时间很少,导致很多老年人处于“精神空巢”状态,更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不过,当前的精神文化服务还难以满足老年人旺盛的需求。从公共服务来说,文化娱乐基础设施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整体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为落后。从文化市场来说,年轻人才是市场的流量所在,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十分欠缺,老年人很难享受到个性化的服务。
朱红英:关于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当前一个突出问题是城乡之间失衡严重。城市文化场馆设施等资源聚集,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日常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较为丰富。但在农村,老年人文娱生活十分匮乏。许多人的娱乐方式就是打牌、打麻将或者看电视,非常单一。
记者:如何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朱红英:相关部门应重视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升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让老有所乐成为老年人生活的常态。其中,尤其要重视农村地区文化建设,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推动相关资源向农村倾斜。各级文化部门应定期举办面向老年人的“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老年人文化服务,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下乡开展服务。此外,丰富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还要用好互联网、新媒体等传播新技术新模式,推动线上各类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节目覆盖到农村,弥补基层资源不足的问题。
李静:首先要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文体设施是开展好老年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手段,但现在城乡文体设施供应不足,特别是社区、农村等老年人身边的设施不多,应把老年精神文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城乡建设序列。其次,应充实服务力量,在推进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大学、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等老年公益事业。最后,要充分发挥老年人文化活动团体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适合老年人的各类文娱活动。经常组织开展科学、健康、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