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从“稻”出发扎根于田 以数字赋能现代农业

浙江日报

浙江是农村改革的先发之地。一项项敢为人先的改革,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浙江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实施以农村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集成改革。

围绕以农村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全省各地都奔跑在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域内,余杭区余杭街道以3万亩永久性基本农田为着力点,探索出一条融合大规模流转、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良种良法推广和数智化农田管理、“8+1”飞地抱团发展等做法的综合路径,为共同富裕路上的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提供新思路。

从“稻”出发扎根于田

八村抱团聚力发展

从苕溪上空俯瞰余杭区余杭街道,南拥南湖,倚靠未来科技城,创新活力如日中天;北部8个村,包揽了3万亩永久性基本农田。五月风里,田间已飘起麦浪香,颗颗饱满的麦田一片金黄,即将迎来丰收期。而这份丰收的喜悦,惠及北部8村、71.8平方公里的家家户户。

强村又富民,余杭街道如何布局?“原先这些村都面临着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村集体经济增收比较困难的问题。我们认为抱团发展、统一管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才是出路。”余杭街道主要负责人说,于是,街道依托涵盖8村及战略合作单位等党组织在内的“聚耀禹航”党建联盟,打出苕溪以北8村抱团聚力发展的“禹上稻乡”模式。

抱团的前提,是整合。余杭街道创新土地利用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规模流转机制。也就是说,街道在充分保障农户利益的基础上,综合土地质量、区域位置等因素对土地评定等级,根据等级确定土地流转价格标准,进行新的农田资源整合。

整合后的农田资源,就如同一片待开发的“富矿”,如何高效用好资源、提升亩均收益?余杭街道将农田资源推向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种粮主体进行集中种植。在街道牵头指导下,苕溪以北8个村经济合作社共同出资入股,并引入职业经理人进行统一运营。该负责人说:“八村股份合作社组建联合体,共同出资统一谋划,既提升整体实力又避免了内部竞争,土地收入随流转单价提升不断增长,村集体每年福利、分红等按比例提升,农民在家门口即可创业致富,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村民获得感、认同感提升了。”

不仅如此,余杭街道坚持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禹上稻乡”。通过因地制宜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街道从农田灌溉设施、田间道路、田间输配电设施和耕地质量提升等方面改造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两年来,“禹上稻乡”区域共实施农田改造4000亩,改造排灌沟渠约20000米,整修机耕道路8000米。

与此同时,余杭街道积极对接校企合作,为“禹上稻乡”区域亩均收益提升提供智力支撑。近年来,余杭街道已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农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聘请浙江大学吴殿星、张国平、张天真、陆建良教授团队作为农学顾问,设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引进以“软香二号”为代表的高科技改良品种推广种植。春耕期间,街道还积极深化“三服务”,主动邀请余杭区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积极对接种粮大户,做好春播、育苗、施肥等农技指导工作,落实全年耕种计划。

截至2021年底,近6000户农户已签订协议,流转耕地2.7万亩,实现产量提升12%;亩均收益从2000元提升到6000元。

以创为核拓新求变

数字赋能现代农业

不同于其他乡村,“禹上稻乡”的万亩良田不在深山,而是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域中。因此,以数字经济的创新思维突破传统乡村振兴思路,是余杭街道始终努力的目标。奔着这个目标,“禹上稻乡”无处不散发数智化气息,从田间生产到农产品销售,再到文旅项目。

刘松是位“85后”,不是本村人的他,日日以“禹上稻乡”为家。2019年,他通过余杭区农村职业经理人的应聘,来到永安村担任农村职业经理人。“一开始,我们只有3个人主要负责村集体资源运营,短短几年后,团队已经扩大到20余人,村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跟随刘松的脚步,我们走进当季种植的小麦地。远看是常见的农田模样,可近看便能发现,田里安装着各类监测设施。“我们农田的耕、种、收环节都已经实现了‘机器换人’,还制定了全程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粮食种植、生产作业流程。而使用这些监测设施,可以在粮食的种植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刘松说,不只是种植环节,“禹上稻乡”依托“农安码”应用打造粮食质量监管的“指尖农业”体系,记录着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仓储到销售等全过程信息,确保粮食生产质量安全可溯。

基于这样的数字农业种植体系,“禹上稻乡”推出认养农业新模式——“认养一亩田”活动。“我们开发了‘数字稻田认养’APP,游客不仅能在线上完成农田短期租赁,还可以随时在手机上远程查看农作物的种植长势。到了农耕时节,游客还可走进田间,体验作物播种、育苗、生长、收获全过程。”刘松说。

在“禹上稻乡”,想要体验乡村乐趣,不仅仅有“认养一亩田”活动,还有以“稻”为主题的系列研学活动。余杭街道通过设定四大研学主题“稻享、稻乡、稻香、稻项”,分别向孩子们开放乡村探索、智慧农业、自然教育、体育健康等户外课堂,走进乡村、了解乡村。“除了电话报名、小程序咨询,接下来游客朋友马上可以通过‘浙里办’的‘禹上稻乡’服务专区预约研学活动了,我们在‘禹上稻乡’的后台也会实时跟进。”刘松说。

“稻梦空间”是余杭街道打造的数字乡村应用场景,整合了农品优势、新锐品牌、产业空间、公共服务、聚才政策等资源,为种粮大户、落地企业、创客、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从业务流程到数据多跨协同,再到体制机制,都要进行重塑与改革。”余杭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业务上,“禹上稻乡”开始从传统农业向订单农业演化,帮农促富的方式也从线下转成线上;业态上,村民生产卖粮的单一经营方式也转向了农文旅融合的产业业态;数据上,种粮大户数据、经营数据、稻田实时数据等信息,让农业生产与经营更科学。

有了数字赋能,电商资源、创意体验、高新科技助农富农的新场景纷纷亮相,“禹上稻乡”的农文旅产品也日趋丰富。近期,街道推出的“出类八萃”产品礼包涵盖8村特色农产品,已累计带动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24家100多万元的产品销售,获得客户一致好评。2021年,“禹上稻乡”接待游客13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85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逐年增长,核心区块余杭区永安村从2018年的56.85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315.19万元,增幅达454.4%。

二元同频飞地联建

内外联动激发动能

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发展,“禹上稻乡”区域内的8村村级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但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因非常滞洪区调整以及整体位于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客观因素,集体经济缺乏新的发展路径和空间。

如何为村集体经济寻得增收新路径?余杭街道将突破的眼光拓展至街道全域。“一条苕溪将街道一分为二,以南发展数字经济,以北发展传统农业。我们也一直寻找,改变城乡二元割裂局面、加快区域间同频共振的方式。”余杭街道主要负责人说,现在,街道从寻找苕溪以北8村新的产业空间切入,推出“8+1”九村联合村级留用地自主开发模式,探索以市场化路径、实现区域性共富的目标。

“8+1”指的是,苕溪以北的8个村和苕溪以南的沈家店社区。早年间,沈家店社区已取得村级留用地农转用审批,拥有约38亩用地面积的商业兼商务用地。但近年来,由于自主开发资金不足、合作开发模式限制等因素,村级留用地长期闲置。“如果将8村的资金投入到沈家店社区的闲置空间,就可以同时盘活资金和空间。”该负责人说。

目前,沈家店社区和苕溪以北8个村共同成立联合公司,开始规范推进项目开发工作。据了解,该项目将建成8万平方米综合体,房产按照30%产权归沈家店、其余70%产权平均分配给苕溪以北8个村的比例进行分割析产。按此比例,每村可获得1亿元资产和每年300万元的现金流收入。

“8+1”九村联合村级留用地自主开发模式为“禹上稻乡”寻得外部的新发展路径,并以此由外向内不断增加新收入。在此同时,“禹上稻乡”也在通过内部空间提升优化,不断做强内生动力。

今年初,余杭街道针对“禹上稻乡”区域内的有限空间,精准定位设计,打造以稻香综合体、稻香培训中心、大米加工中心、农业研学中心为主的产业空间。其中,稻香综合体是最大的新空间。如其名称,综合体将发挥游客中心、接待中心、展示中心、创客中心等综合性配套功能,成为集游客接待中心、农产品展销区、未来乡村展馆、“禹上稻香”品牌展馆、稻米文化展馆、众创中心、大米主题餐厅等于一体的公共区域。

除了稻香综合体,其他新空间也将为研学、农业生产等领域释放新动力。“乡村的土地空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尽可能让有限的空间释放更大的能量,为未来乡村的发展积蓄强大动力。”该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