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试花钱保过?小心被收“智商税”

扬子晚报

“我们总部就在北理工旁边,有些事我们没法跟你说得那么透。”“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硕士专业课我们是90%以上的通过率,会提前给答案。”最近,央视起底了天价考研“保过班”乱象。随着2022年考研分数线的公布,不少教培机构开设了所谓“复试保过班”,宣称有“内部资源”,可以保证通过复试,价格普遍在上万元左右,最贵的甚至要花上近10万元。

考研复试是决定考生能否“上岸”的临门一脚,没有谁会掉以轻心。此时,教培机构标榜“与高校定向合作”“有内部资源”等,本质上就是通过贩卖焦虑收“智商税”。这些机构将公开透明的招录程序神秘化,进而骗取考生信任。一些考生看到“报班被录取,不报班被刷下”的宣传案例后,很容易被“保过”的说辞忽悠,乖乖掏钱。

其实,正如不少媒体此前曝光的,所谓“独家资源”不过是宣传噱头,很多教培机构只是在博概率,先通过前期咨询筛选初试分数较高的考生,然后收取天价“保过”费用。即便最终给没考上的人全额退款,也是稳赚不赔。就像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涛教授分析的,保过的费用可能是正常费用的6倍,六名学生中“只要一人考上,考研机构的钱就基本赚够了。”

所谓的“保过”,并不能真正保证考生“上岸”,而是百般算计的文字游戏。《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培训机构应当按照招生简章或广告的承诺,开设培训课程,保证培训质量,不得进行虚假宣传,欺骗或误导学员及其家长。以“有门路”“定向合作”等理由诱骗学生支付高昂费用,本身就是一种虚假宣传,应予严肃处理。

值得警惕的是,这些年,所谓“保过班”层出不穷,甚至有成为培训机构“常规操作”的趋势。究其原因,还是违法违规成本低,潜在收益高。监管部门只有严厉打击这类行为,才能以儆效尤,防止更多学生被“割韭菜”。要想精准锁定这类操作,一是可以从宣传物料入手,禁止出现“保过”“内部资源”等不负责任的字眼,逐步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培训机构不敢随意忽悠;二也要畅通学生的维权、咨询机制,使违法行为能被及时发现、叫停,切实保障学生权益。

面对考研复试,学生有所忐忑、心存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一些培训机构之所以能“忽悠”成功,也是在有意利用考生的特殊心态。对此,高校在及时辟谣的同时,可以通过在官网公布复试常见问题解答、设立电话热线等方式,积极回应考生关切。加强对招考各个环节的信息公开,也可以打消考生的疑虑,避免培训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做文章”。

目前市场中很多机构提供的复试培训课程,都是给学生灌输程式化、模板化的内容。正如很多专家提醒的,考研复试并不是“走过场”。如果复试过程过于僵化、套路化,既不利于选拔真正优秀的学术人才,也容易让培训机构“钻空子”,不利于招考公平。针对这一问题,不少高校已经作出了有益尝试,比如对考生提出具有辨识度的个性化问题,加强对考生既往学业、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全面考察等。类似考察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寄望于向培训机构寻求“标准答案”,绝非考研正道。

能否有力整治考研培训乱象,关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信心。对于打着“保过”旗号招摇撞骗的培训机构,决不能轻易放过。如此,才能不辜负每一位寒窗苦读的考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