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进食能否帮你减肥?中国团队顶刊研究发现重要证据

扣丁书屋

日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张惠杰教授领衔的临床试验结果发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为限时进食的效果提供重要证据。这项研究显示,对于肥胖患者而言,在减轻体重、改善体脂或代谢危险因素方面,限时进食方案并不比单纯限制热量更有益。这提示,热量摄入限制解释了限时进食方案的大部分效果。

研究团队提出,尽管如此,限时进食方案仍然可以作为体重管理的替代选择,但同时限制热量摄入也很重要。

限时进食:是吃得少,还是有额外效果?

每日限时进食是间歇性禁食的一种类型,要求每天只能在一定的时间窗内(比如在4-8小时内)吃饭。

通常,这一策略在进食期间并不限制摄入的热量和所吃的食物。不过,缩短进食窗口期可能伴随着进食量减少,导致热量摄入减少;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显示限时进食可以影响人体的昼夜节律,从而改善代谢和肥胖。

然而,与单纯限制热量相比,限时进食究竟能否带来额外的长期影响?这个问题尚没有得到充分探索。

这项研究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饮食干预方案的实用设计

这是一项单中心临床试验,共有139名18~75岁(平均31.9 ± 9.1岁)的肥胖患者(体重指数[BMI]28~45,平均体重88.2±11.6 kg)被随机分组,比较限时进食联合限制热量(n=69)与单纯限制热量(n=70)的减重效果。正在参与其他减肥计划、服用影响体重的药物或有糖尿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慢病的人群则不符合入组标准。

具体来看,限时进食组要求仅在上午8:00~下午4:00之间进食。在每天这8小时之外,只允许饮用无热量的饮料。这一时间窗的选择考虑了中国人群的习惯——通常中午吃得更丰盛,晚上吃大餐则更有可能增加脂肪储存。相比之下,在研究开始前,他们每天进食时间窗平均达到10小时23分钟,因此,进食时间的缩短幅度并不算太严苛。

在研究的12个月内,所有参与者都被要求限制热量摄入,男性每天1500大卡~1800大卡,女性每天1200大卡~1500大卡,相当于这些参与者此前每日热量摄入的75%。研究团队同时把控了饮食结构,开始前饮食中40%~55%的热量来自碳水化合物,15%~20%的热量来自蛋白质,20%~30%的热量来自脂肪。

为了提高依从性,所有参与者在试验期间都接受了饮食咨询,通过发放饮食手册、鼓励称重食物、每天拍照打卡记录饮食、定期反馈指导等进一步强化饮食管理。参与者中最终分别多达97.1%和84.9%完成了6个月和12个月的干预。

论文指出,这些措施也保证了研究在设计和实施上的优势——基于处方的干预、两组热量限制相似和关注饮食质量、试验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坚持指定方案的参与者比例高。

两种饮食干预方案都有效,没有明显差别

12个月时,从多个指标来看,两组参与者的减重效果都是相似的:

限时进食联合限制热量组患者,体重平均减轻8.0 kg;单纯热量限制组的体重平均减轻6.3 kg,组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净差异-1.8 kg;95%CI -4.0 kg ~0.4 kg;P=0.11)。

两组体重减轻幅度超过5%、10% 和15% 的患者比例相似。

在不同亚组中,两组的体重变化仍然相似。

在次要结局方面,两组的腰围(−8.8 cm vs −7.0 cm)、BMI(−2.9 vs −2.3)、体脂(-5.9 kg vs -4.5 kg)、瘦体重(−1.7 kg vs -1.4 kg)等指标改善相似。论文指出,瘦体重没有组间差异,提示了均衡饮食和充足蛋白质摄入在限时进食方案中的重要性。

代谢危险因素方面,血压、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情况等多个指标,在两组间也没有统计学差异。

此外,在不良事件的数量上,两组也没有显著差异。试验期间未报告死亡或严重不良事件。两组轻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如乏力、头晕、头痛、食欲下降、上腹痛、消化不良和便秘。

未来有待回答的问题

研究团队客观指出,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结果不能推广到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或其他族裔人群,也不代表不同时间段的限时进食效果;试验也未评估整体热量消耗、未控制身体活动的消耗。由于减肥结果可能因性别而异,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限时进食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影响。

NEJM同期配发社论文章称赞,这项试验为饮食生活方式干预提供了重要的基准,试验综合考量了营养的质量、数量和时机,并应用了数字平台发展的便利来促进自我监测和反馈干预。

展望未来,社论文章提出,“限时进食的概念正在演变……在不刻意限制热量的情况下,限时进食也可能有助于实现热量限制和改善代谢健康”。文章进一步指出,未来研究需要确定可以指导实践的更多具体问题,例如,最合适的进食时间窗、相同时间窗但起始时间早晚的影响,以及谁最有可能从中受益的人群、实用的实施方案,等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