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在照料中心唱出“最美夕阳红”。
当前,厦门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突破40万人,占该市总人口的近15%。厦门民政局指出,根据相应标准,厦门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养老问题,何解?厦门突破体制机制束缚,从福利中心建设、落地化服务设置等方面发力,探索出了一条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的养老之路。
2020年,厦门市被确认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地区;去年,被列为全省首批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城市,5个典型案例被评为福建省养老服务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国家有关部门曾评价道,厦门围绕“智慧养老”目标,探索“互联网+养老”模式,打造出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取得明显成效。
养老领域的“厦门经验”,如何生成?站在新的起点上,厦门又该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养老服务水平?
破解一床难求困局
公办一床难求,民办门可罗雀——养老机构“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在很多大中城市都存在。“坦白说,这种情况厦门也曾出现过。”近日,厦门市养老服务促进会会长李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
据其分析,传统的社会福利中心,采用公建公营的模式建设。这种纯福利性质的养老院,建设成本和管养成本高,人员需要编制,建成后怎么运营好、管理好,面临的困难很多,而且体量不够,从而导致一床难求。
怎么打破这个行业瓶颈,摆在全社会面前。
2008年,厦门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试点。此后,该市通过政府投资建设、社会招投标选拔的方式,让社会机构来经营公建养老院,提供社会化的服务。
厦门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核心做法是:留足30%的床位给政府确定的保障对象,其余70%留给市场。“这个做法既兼顾了公平,又最大限度激发了市场活力。”李龙认为,从后来的实践效果看,公建民营成为厦门养老格局基本确立的重要依托,有效地撬动、整合了各方资源。
近年来,厦门打破原先只有市级一家养老福利中心的状况,先后成立了区级5家社会福利中心(另有1家正在建设中),它们均采用公建民营的形式运营。同时,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普惠性养老机构,目前已有37家,作为公办机构的有益补充,缓解了一床难求的问题。
湖里区社会福利中心——建发溢佰养老中心,由国企建发房产集团控股,专注养老的民企上海乐亲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具体运营,于2019年12月31日正式开业,总建筑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可提供700张床位。
记者在该养老中心看到,除了多样化的房型及康复理疗设施外,还配备室内活力长廊、时尚PAD网络冲浪区、音乐理疗室、户外健康步道等。专业化、人性化、适老化的设计,带来全新养老体验,为长者提供了有品质、有尊严的老年生活。
“引入社会资本,让有运营经验的公司来运营,规避了公建公营机构缺乏市场运营能力的弱点。如此一来,既发挥了国企的品牌优势,又体现了民企的专业性和灵活度。同时,公建民营项目大部分投入由政府承担,还减轻了养老项目重资产投入的压力,有利于机构良性运营。”建发溢佰养老中心院长朱晓波说。
打破公建公营的传统模式,厦门还在实践中摸索出了新的合作形式。例如象屿慈爱老年养护中心,由市属国企象屿集团出资3.16亿元设立专项慈善基金,由厦门市慈善总会作为业主单位投资建设,可提供850余张床位,成为慈善组织与国有资本合作的典范。
在解决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厦门继续先行先试,2014年,卫生、民政、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合发文,深度推进医养结合,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服务。比如,鼓励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卫生室、门诊部、医疗室等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老年人也可以刷医保卡看病;入住养老机构的半护理、全护理老年人,可由医保支付每月约1000元的床位费,大大减轻了养老成本。
“厦门的这几点改革,既减轻了老人的负担,又缓解了医院的床位紧张,是全国养老领域内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厦门市民政局分管副局长张凌云说。
老人们在照料中心上手工课。
就近配置服务资源
“小郭,你们今天送午餐的时候,能再派个人过来给我理发吗?头发长了,挺难受的。”近日,湖里区金山街道金安社区73岁、双腿残疾的林玉萌通过枕边的呼叫装置,拨通了国贸康养健康培训部负责人郭丁铭的视频连线。
“林阿姨,您放心,吃完午饭就安排人帮您理发。”视频那头,郭丁铭回复道。
据了解,林玉萌独自一人生活。由国贸康养负责运营的金山街道养老照料中心,不仅帮她送饭,还会上门为她打扫卫生、理发。
“国内养老事业90%靠居家养老,7%靠社区养老,3%靠养老机构,所以重点还是在居家。”张凌云说。去年7月,厦门成为全省首批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城市,挑选了象屿慈爱、国贸康养、老来俏、金霞辉等14家具备较强服务能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参与试点。
国贸康养思考的方向是:智能化时代,如何更好地服务老年人?
针对金山街道居家社区养老,国贸康养量身打造了“一站式”信息平台,通过智能化手段提高数据利用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准确掌握辖区老人的服务需求,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化上门服务。
辖区高林、金安等9个社区超过60周岁的老人共8304人,其健康大数据、基本身体状况大多在信息平台可以呈现。截至上月中旬,平台已提供智能防疫服务104659人次、智慧助餐服务29794人次。
“前几天,五通社区25名老人集体来养老照料中心做背部按摩治疗;昨天,金林社区28名老人集体到中心的长者餐厅用餐。”郭丁铭介绍。
硬件扩容了,还要实现落地化服务,这就需要一批专业人才的支撑。为此,2015年,厦门创新推出“社区助老员”制度——由政府购买服务,每400名老人配备1~2名社区助老员,线上由老年人或其子女完成下单,线下由助老员协助加盟商上门服务。助老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走访或者电话探访辖区老人,摸查健康大数据,了解老人们的需求,帮助老人们精准对接各项服务。
“社区助老员”制度奠定了落地化服务的基础,厦门也由点到线及面,构建起“农村-幸福院或老人之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镇、街-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市区-福利中心”的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实现了就近为老年人配置服务资源。该制度也获得省里肯定并在全省逐步推广施行。
目前,厦门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4家(含1家在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41家、农村幸福院148家、居家养老服务站434家,各类养老总床位数达16967张,已经超过每千名户籍老人35~40张床位的要求,各项考核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老人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产业热背后的冷思考
日前,2021年厦门市行业领军企业榜单发布。其中,7家“领军企业”布局养老产业,包括建发、国贸、象屿等世界500强企业。上月底,泰康之家·鹭园在厦门正式开园,这也是厦门首家高端养老机构。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供给,给在厦门养老的人们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
但业内人士指出,在养老产业大热的背后,厦门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也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养老服务领域标准规范还存在大量空白。服务通用基础标准、服务提供标准、养老服务管理标准、服务保障标准等四大养老服务体系标准亟待建立。
医养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是由传统养老机构转型而来的,医疗服务功能较弱,与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衔接配合水平较低;医疗服务多数只涉及基础护理,未有健全的医养服务体系,医疗资源和养护资源整合协同率低,多元化、个性化的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可选项仍然较少;医养结合还未延伸到社区养老照料中心,难以真正解决基层老年人看病难。
……
在此背景下,去年,厦门成立养老服务促进会,整合养老资源抱团发展,直击行业热点痛点,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与参谋。
“目前对居家社区养老的探索还处在整合期。对试点企业而言,要往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整合资源、摊低成本,把更好的服务留给老人;而对行业和政府而言,要制定一些更规范的政策细则,比如对居家或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服务内容进行界定等。”李龙表示。
国家民政部门《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现状和需求专题调研报告》显示,养老护理人员流动性大,从业时间低于5年的占71.3%。第三方和用人方提供数据也显示,养老专业毕业生第一年流失率为40%~50%,第二年为60%~70%,第三年为80%~90%以上。
厦门医学院护理系主任余惠琴教授提出,产业需求旺盛,护理与康复复合型人才缺口极大,但现有培养机制和模式远远无法满足需要,人才瓶颈可能影响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工作辛苦、繁重,社会地位不高、缺乏认同,待遇还比公立医院低,导致年轻人的择业意愿不强。”李龙坦言,厦门居家社区养老护理人才缺口至少达1000人,现有人员也面临着技能、服务水平提升的问题,“只有把养老人才培养纳入各级人才体系建设中去,并享受相应的政策待遇,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此外,目前全国长期护理险试点城市厦门并不在列。“养老金的支付单靠医保还不够,应加快长期护理险在厦门落地的步伐。”朱晓波认为,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试点城市的实践看,长期护理险效果好,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厦门可以借鉴其相关经验。(记者 陈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