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总校制,托起老区“明天的太阳”

工人日报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

福建三明探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下沉的“均衡之道”,为舍近求远的择校热降温

总校制,托起老区“明天的太阳”

群山环抱下,金色的夕阳映照着始建于清代的林畲邱氏祖屋“润晖第”墙上的白字标语——“设立工人夜学免费读书”。林畲镇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是知名的闽西革命老区。红四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胜利之后在这里建起了红军夜校,当时的教育理想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

北侧一公里开外,林畲中心小学的教学楼前挂着“我们成长在红旗下”的字样,与红军夜校的标语相互呼应。唱红色歌曲、讲红军故事……该校的五年级学生孙雨佳在教学楼里参加由县城中心校老师组织的免费课后延时服务。

让师资“流动”起来

“县城里的老师来了!”“确实教得不错,挺有意思的!”孙雨佳的母亲毕敏和家长们在校门口聊得热乎。她告诉记者:“实施总校制以后,孩子们在家门口也能上好学校了。”

2017年,为破解基础教育发展城乡间、校际间不均衡等难题,三明借鉴医改总院制模式,在市区先行试点基础教育总校制改革,以一所“强校”带一所至两所“弱校”为基本形式,推动总校与分校管理融合、教师互派、文化统一、教学同步、学科共研。自此,总校制改革在三明全域推广。那一年,毕敏曾犹豫要不要把孙雨佳送到城里的学校。

如今,三明全市组建的总校数已经达到81个,结对分校超过154所,受益的学生比例达到了35%,实现了各县(市、区)和基础教育各学段总校制全覆盖。去年,毕敏将孙雨佳的妹妹也送进了林畲中心小学就读,只是这一次,她不再纠结。

如何评判办学质量?毕敏和家委会的成员们最关心的就是师资。

孙雨佳姐妹的老师黄正升就来自林畲中心小学的总校——清流县嵩溪中心小学。自去年11月起,嵩溪小学通过基层送教、教师交流等方式,为林畲小学送来了4名总校教师,交流教师占到了教师总人数的15%。而在三明,总校制之下,总、分校教师按照“总量不变、结构合理、促进均衡、盘活优化”的原则,定期双向交流、挂职,同学段和不同学段交流教师的比例分别达到了10%和5%。

“彼此奔赴”是双向的。这个月,嵩溪中心小学老师伍吉生就把一堂《巨人的花园》的语文公开课开进了清流县城关小学的多媒体教室。与平时在嵩溪上课不同,这次伍吉生的课堂里不仅坐着学生,教室的后排还坐着30多名从全县多地赶来听课、评课的老师们。透过网络课堂,相距21公里的两所学校里的孩子可以同上一堂课。为了上好这堂课,有10多年任教经验的伍吉生光备课就用了一个月。

城关小学校长罗尚鑫说,像这样的教学开放周活动每学期会开展两次,总校成立了教学研究中心和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组织老师“流动起来”互相听课、评课、议课,是为了推动形成在学科骨干教师引领下的教学“品控”体系。清流县2021年相关抽测结果显示,总校制实施后,当地总校与分校的教育质量差距正在缩小。

实现更长久的“奔赴”

嵩溪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家长罗燕曾因孩子学校里的好老师“下乡”感到发愁。她担心总校制改革会影响总校的教育质量,也担心此举并不能真正化解教育不均衡。

让罗燕看到希望的是,清流县在实施总校制改革过程中,打破校际壁垒、分学科成立的教研联盟。

同样看到希望的还有从分校抽调到城关小学“跟岗锻炼”的五年级数学老师丘绿虹。刚出师范学校校门就被分配到了乡村校任教的她坦言:“相比于同批毕业在城里任教的同学,在乡村校任教的那几年,我和‘大部队’的距离好像越来越远。”

总校制实施以后,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她见到了自己的“偶像”章育红,两人结成了师徒,丘绿虹加入章育红的名师工作室。

清流是三明总校制改革的试点地区,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邹雄表示,“为推动总校制可持续发展,我们构建了校际链、学段链、城乡链三大链条,组建了教师、教研、督学三大队伍,实现了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可持续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为帮助乡村教师实现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清流县在各个总校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新入职教师统一分配到总校跟岗学习,上好“入职后的第一课”。在流动教师绩效考评制度中,总校派出到分校的干部和教师,可视同到薄弱校任职任教经历,在职称评聘中享有“优先权”;分校派出到总校挂职、任教的干部和教师,根据表现情况也可以获得额外的绩效考评奖励。总、分校“牵手”以来,清流县已有200多对教师结成师徒。

如今,罗燕也不再为学校里的老师“下乡”发愁。她说:“现在在哪上学都一样。”

寻求整体抬高的“均衡之道”

下大力气结成总分校、派出师资、研究课题、免费培养新入职教师……有人对罗尚鑫说:“实施总校制,你亏了。”罗尚鑫却认为:“城关小学并不‘亏’。”他告诉记者,清流建立了保障总校制运行的总校长负责制,由各总校制定总校章程、教师交流制度,建立以共同愿景为核心、以制度体系为框架、以规则程序为纽带的管理机制。全县对总校内教职工编制实施统筹配置和跨学校调整,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对总校开展教研教学给予政策倾斜。

此外,当地还建立了总校制办学考核指标体系,将总校分校教学情况进行捆绑考核,重点考查优质资源增量与校际差距缩小情况。在对城关小学的考核中,分校教学质量考核占比就达到了15%。罗尚鑫感叹:“分校、总校都在向前快跑。”

“我们的目标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整体抬高。”三明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刘若嘉说,“总校制的均衡之道关键就在于链式管理,形成基础教育一盘棋。”

如今,三明正探索完善“正向调动”“逆向调动”机制,切实解决不同行政隶属教师职工的后顾之忧。

“硬件不输大城市,软件也在全面接轨,并不是‘走’才能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在毕敏看来,对于许多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老区家庭来说,“走与不走”已不再是单选题。(记者 李润钊)

《工人日报》(2022年04月18日 03版)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