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承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国潮”汇集起“人潮”

江西日报

近年来,非遗跨界之风流行,非遗文创、非遗说唱、非遗时尚秀等符合现代审美的表现形式,拉近了传统与现代的距离,为年轻人了解、喜爱非遗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窗口。日前,在南丰县三溪乡上演了一场“当傩舞遇见川剧变脸”的表演,朴拙神秘、粗犷怪诞的傩神之舞和千变万化、神秘莫测的川剧变脸相结合,精彩呈现,让来自各地的观众掌声不断。节目通过表现模式上的创新突破和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重新诠释了“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的丰富内涵。

保护和承继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深远且责任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区域的精神传承,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也是地方风土人文的真实见证。非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不如说是区域内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审美风格,需要我们保护好,传下去。

让非遗“潮”起来,需见人见物融入生活。剪纸最早用于房屋窗户装饰,但是传统的剪纸样式已然是曲高和寡,并不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如今把旧手艺和新样式相结合,做出一些卡通人物和Q版神话人物剪纸,可爱精致的形象迅速“圈粉”年轻人。再如用国风戏腔演唱《声声慢》、苗家姑娘刺绣《百子图》机器人项链,“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非遗贴合百姓的口味,把非遗和现代生活结合、与时尚结合,大开脑洞下却是意外地产生了美妙的化学反应,以“国潮”汇集起“人潮”。

让非遗“潮”起来,需推陈出新融合“东西”。无论是“傩舞”与“变脸”牵手、还是“朱丽叶”与“梁山伯”共舞,非遗的跨界融合,打破了陈旧的表现形式,让人耳目一新之外也看到了古老而厚重的文化因子被充分激发出来。而皮影戏上演基督山伯爵、平安夜里舞龙灯,也带来了东西文化的碰撞,让人们近距离体验到优秀非遗的传承与魅力,非遗体验也从“云里雾里”到“一目了然”,从“挂在墙上”到“戴在身上”。这种大胆结合,突破陈规跨国界的文艺表现形式,也加速了构建非遗科学保护的新格局。

让非遗“潮”起来,还需融入消费。可以将非遗与文旅、非遗与小镇、非遗与影视相结合。景德镇的陶溪川市集,打通景区打卡、陶瓷自制、成品消费等环节;南昌的万寿宫街区,把江右商帮和真君伏蛟的故事设成剧本杀主线。让文化的“新潮态”成为消费领域的增长极,让游客全程享受体验非遗魅力,让非遗带动产业发展,让产业推动非遗传承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我省结合地域特色,通过文旅融合,组织非遗展、购物节等多样活动赋能非遗活态传承,设立一大批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研究基地、传播基地和传承基地,成果亦是斐然。

助力非遗活态传承,是一项长期的文化建设工程。我们不仅要简单地做加法,在景点和活动中增加展览和演示,更要学会做乘法,将非遗内在的精神价值与内涵融入活动环节和产品中,让受众既看得到、摸得着,也能带回家。各地可以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县域经济,重点扶持一批非遗推广研究企业和平台;加大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构建复合型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机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创造、繁衍出新的时代内涵。我们期待着在未来有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可以走进日常生活,让我们感知更多来自传统文化中“美的力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