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中午时分,福建省人民政府组织运送30辆支援上海物资的车辆抵沪。
4日上午8时许,永安菜农们自发组织捐赠的 莴笋、包菜、萝卜、春笋等蔬菜总重36吨,星夜兼程,已抵达上海。
连日来,沙县区已紧急调集速冻水饺、沙县面干和乐子鸡蛋等一批总价值近百万元的物资驰援上海。
福建与上海心手相连,与子同袍,这背后有一段不曾忘记的故事。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市搬迁企业、抽调职工帮扶福建,为三明、福州乃至全省的工业发展贡献了上海力量。
情深缘亦深,曾经的相助从来未曾忘。
他们从上海飞奔而来
1958年之前的三明,还只是偏隅一方的山区小县,城镇人口只有6000余人,工业产值只有200来万。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三明启动重工业基地建设,在中央、省委的领导和关心下,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其中上海对三明给予了大力支援,不仅为三明钢铁厂的筹建和投产,从上钢三厂等单位抽调了大批骨干和技术力量,还先后将上海三星糖果厂、金属制品厂、傅振兴五金厂、永生第十二皮鞋厂、玻璃厂等轻工骨干企业迁移三明,增强三明轻工业实力。
上海玻璃厂迁厂初期,工人们手工生产玻璃瓶。
据了解,上海对迁明企业采用整体搬迁,人员随厂迁移的支援方式,长笛一声,车轮滚动,数以万计的上海子弟跟随列车向南飞奔入三明。
上海迁三明企业一览表。
“当时的三明,是一个大工地,晚上一片灯,白天不是城。条条道路,晴天是洋(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生活条件艰苦。来到三明后没有现成的厂房和住房,要自己动手搭建厂房安装设备,还要开荒种地,安排职工和家属的生活,这种情况,与上海的生产、生活条件相比,真有天壤之别。然而,迁厂来的上海职工,积极响应号召,没有向困难低头,艰苦创业,为三明的建设出力。”原三明市(县级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余震岳回忆。
沪明小学的“前身”,是三明纺织厂的一部分。图源:聚焦三明
回忆起当时的艰苦创业,原三明食品厂党支部书记侯水泉也感慨万千。他说,在上海时,工人每月的粮食定量是50斤,到三明后降为34斤。食油也从每月12两降到了4两,职工食堂天天吃空心菜。“但面对种种困难,我们没有退缩、没有被吓跑。我们用木板、毛竹搭建简易食堂、临时澡堂和厕所;从山上用毛竹管一根接一根地把水源引到厂区的蓄水池里,供全厂生产和生活用水。用近五个月的埋头苦干,完成了全面投产的所有准备工作。”侯水泉说。
1961年三明食品厂大楼(前身为上海三星糖果厂) 图源:聚焦三明
正是靠着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浩浩荡荡的上海建设队伍和当地职工一起,斗严寒、战酷暑,披荆斩棘,移山填谷,在条件落后、设备缺乏的状况下,凭着辛勤双手,掀开了三明历史的新篇章,为三明工业城市的崛起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一个小区见证一段历史
福州的白马路上,曾经有几十栋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砖混结构房子,这片小区因修建之初居民多为上海援榕建设的工人,而被命名为上海新村。
上海新村修建之初,居民多为上海援榕建设的工人,因此得名。图源:遇见福州
上海新村的出现,标志着福州工业建设大发展的起步。从1956年上海华昌搪瓷厂搬迁入榕,再到后来保温瓶厂、玻璃厂、灯泡厂等工厂扎堆,福州第一次有了工业路,解放初期的福州也掀起了一场工业建设潮。
原福州搪瓷厂退休工人叶孝传,是上海支援福州建设的较早一批入榕工人福州。他回忆,“我是从南平坐船来福州的,光水路就走了七八天。到了福州,看不到公共汽车,只好坐人力黄包车到工厂。一下车,就看到一条沙包土的荒芜小路,从路上走过,整双鞋子都是沙子。”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上海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动员大批职工支内建厂,其中支援福建建设涉及搪瓷、保温瓶、皮革、日用五金、木材、食品、造纸7个行业,总人数达700多人。
当时灯泡厂的青年们在厂礼堂演出(由刘鉴秋提供,黄访纹翻拍)。
福州市志上记载,1956年,从上海搬迁至福州的上海华昌搪瓷厂,后改名为福州市搪瓷厂,成为福建省的第一家搪瓷厂。叶孝传回忆:“福州没有搪瓷厂之前,当地百姓的生活器皿大都是木质的,木杯、木碗、木盆,我来到福州后还看到满街的市民都在穿木屐。”
从上海来支援福州的搪瓷厂的工人们,常常将用坏了的搪瓷制品拿回厂里修了再用。(由刘鉴秋、陈甫生提供,黄访纹拍摄)
曾任福州市副市长的彭世柽也回忆,在解放初期,福州仅有的电厂、火柴厂、气锤厂等几家工业企业扳着手指头都可以数出来,其余的制造业,严格意义上都还是手工作坊。
为此,1950年5月,福州市委将恢复与发展工业定为当时的基本方针,从维持与恢复商业和私营企业着手,以逐步达到恢复发展工业,尤其是公营企业的目的。基于这样的背景,一批职工陆续从沪入闽支援,福州掀起了工业化的建设热潮。
“最初的工业路周边是大片的农田菜地,来支援建厂的上海工人一开始是借住在周边农民家中。”叶孝传说,“后来为了保障援建工人的生活,福州市政府就在白马河畔建起了砖木混合结构的5座两层楼木板房,一座可住26户人家。因为入住的都是上海人,这里就形成了最早的“‘上海新村’,成为记录福州工业发展的活历史。”
2010年开始,上海新村陆续开启旧城改造计划,并更新配套,新建后的上海新苑成为台江区的新地标,由沪入闽的工人们在这里过上了幸福的晚年。
携手共进!这对CP很有默契
进入新时代,闽沪两地的交流交往更加密切。
在新能源领域,福建与上海的合作不断深入。2017年,宁德时代与上汽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在新能源业务领域开展深度合作。2018年,上汽集团启动乘用车宁德基地项目建设,依托福建省与宁德市的区位优势、新能源电池的配套优势,打造上汽服务东南沿海、辐射东南亚市场的重要整车基地。
宁德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福建分公司,焊接车间内技术人员在调试机器人焊接设备。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近年来,福建人发现,在“家门口”也可以挂到上海医生的专家号了。
2020年10月,首批10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单位授牌,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复旦华山福建医院名列其中。这两家医院分别由福建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共建。不断带动我省医疗高水平高质量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患者不出福建就能享受到国家一流的专家资源和优质高端的医疗服务。
2021年5月1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在福州市滨海新区开诊。图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在文旅方面,福建和上海优势互补,合作交流如火如荼。
2021年6月,沪闽(三明)旅游合作对接会在三明举行,同期启动了“永远跟党走,重走长征路,开启新征程”沪闽红色教育主题活动。
2021年6月,上海市文旅局、福建省文旅厅、三明市政府联合主办沪闽(三明)旅游合作对接会,两省(市)文旅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就市场推广、红色旅游等方面加强合作。其中,三明各县(市、区)与上海市达成三明明台华坪文化交流基地建设、明溪茶博文化园建设等41个签约(意向)项目,总投资224.3亿元。
……
更好地共建共享,更好造福两地群众,奋进新征程,闽沪两地交流合作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