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澳洲联邦银行、险企减持 这家业绩还不错的银行怎么了?

GPLP

营收、净利润双增长的杭州银行,也发生了股东减持事件。

在这家银行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杭州银行遭金融机构多次减持

杭州银行成立于1996年9月,目前,全行拥有200余家分支机构,网点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发达经济圈,2016年10月27日上市。

2022年3月10日,杭州银行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93.61亿元,同比增长18.36%;实现净利润92.61亿元,同比增长29.78%;基本每股收益为1.43元/股,同比增长22.22%。

截至2021年末,杭州银行总资产为13905.65亿元,较2020年末增18.93%;贷款总额为5885.63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21.69%;总负债为13004.94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19.49%;存款总额为8106.58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16.14%。

杭州银行2021年的不良贷款率为0.86%,较2020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567.71%,较2020年末提高98.17个百分点;拨贷比为4.86%,较2020年末下降0.16个百分点。

然而,如此优秀的业绩并不能阻止杭州银行股东的相继减持。

2022年3月1日,杭州银行发布公告称,第一大股东澳洲联邦银行与杭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杭州城投”)和杭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杭州交投”)于2022年2月28日晚间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

根据协议,澳洲联邦银行以协议转让方式分别向杭州城投及杭州交投转让其持有的杭州银行股份各2.968亿股,各占杭州银行已发行普通股总股本的5%,2家受让方合计受让5.936亿股,占杭州银行已发行普通股总股本的10%。

对此,杭州银行表示,因第一大股东减持,此次权益变动后,杭州市财政局将被动成为第一大股东,其持有的股份数量和持股比例保持不变;杭州市财政局仍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该公司仍无控股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澳洲联邦银行至今已担任杭州银行的大股东长达7年之久。

在此之前,杭州银行曾被保险业巨头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太平洋人寿”)和中国人寿(601628.SH)减持。

2022年2月21日,杭州银行发布公告称,太平洋人寿拟合计减持不超过该行的1.18亿股份,即不超过该行普通股总股本的1.99%,也是太平洋人寿持有的该行的全部股份。上述减持计划意味着太平洋人寿准备“清仓”杭州银行股份,而其在此前1年以内已经2次减持过杭州银行。

股东资料显示,2021年4月12日至2021年7月28日,太平洋人寿减持杭州银行5930万股,占该行总股本的1%;2021年8月9日至2022年1月27日,太平洋人寿减持杭州银行5805万股,占该行总股本的0.98%。

中国人寿也在逐步减持杭州银行。

2021年11月19日,杭州银行发布公告称,中国人寿自2021年5月21日起对该行的减持计划已经完成,期间合计减持5589.43万股,占该行普通股总股本的0.94%。

上述减持计划发布当日收盘后,中国人寿持有杭州银行股份约2.29亿股,占杭州银行普通股总股本的3.86%。

杭州银行2021年三季报显示,中国人寿和太平洋人寿是当时该行前十大股东中仅有的2家险企,所减持的股份皆为该行首次公开发行前取得的股份以及该行上市后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取得的股份。

杭州银行发布的减持公告显示,太平洋人寿和中国人寿减持的原因皆为出于自身战略安排和资产配置需要。

而从整个银行市场环境来看,太平洋人寿和中国人寿的上述解释并非“模板说辞”。此前,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各大保险公司已开始相继减持银行股份。

面临多种困扰

除了股东减持之外,杭州银行近期受到了房地产周期的困扰。

据年报,截至2020年末,杭州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房地产贷款总额分别为720.77亿元、1178.96亿元,占贷款总额比重分别为14.90%、24.38%。房地产贷款占比已超过中国银保监会最新出台的“房贷新规”规定上限1.88个百分点。

另外,杭州银行还接连收到大额罚单。

2021年5月,杭州银行总行及宁波分行因房地产项目融资业务、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授信投放和个人贷款管理不审慎,授信审查审批严重不审慎、贷款资金被挪用、员工与授信客户发生非正常资金往来、非现场监管统计数据与事实不符等问题,分别收到250万元、220万元罚款。

此外,2022年1月29日,杭州银行舟山分行因“个人贷款管理不审慎,信贷资金挪用于购房;个人贷款管理不审慎,信贷资金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违规向客户转嫁保险费”等违法违规事实被罚85万元。

2022年2月25日,杭州银行深圳分行又因贷前调查不尽职,贷款资金被挪用,被罚款300万元。

杭州银行未来仍面临着考验,未来将走向何方,IPO参考将持续关注。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