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出台后 学科类培训市场“冷清”不少

安徽日报

从严治理 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

● “‘双减’出台后,不少教培机构关门了。作为家长,观念也得转变了。”

——合肥市民吴女士

● “‘双减’后,学生人数有所下滑,一方面是现在周末不上课,来自周边乡镇的学生减少了,另一方面家长们报班也变得更加理性。”

——望江县盐光教育培训中心负责人金红莲

“‘双减’出台后,不少教培机构关门了。作为家长,观念也得转变了。”3月6日11时许,合肥市民吴女士正在某培训机构等待接孩子回家。她告诉记者,自己10岁的孩子上三年级了,前两年课余时间一直上英语、数学等培训,“双减”之后学科类培训不给搞了,只给孩子报了一个美术兴趣班。

“双减”出台后 学科类培训市场“冷清”不少

减少校外培训负担,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是“双减”政策的重点之一。日前,记者在合肥、安庆等地走访发现,“双减”之后,学科类培训市场确实“冷清”了不少。

在安庆市城区,记者走访几个“双减”前学科类培训机构聚集区,看到不少机构大门紧闭,门上张贴了“房屋转让出租”的广告。周边小区居民向记者反映,以前这里周一到周五晚上、周六周日全天,总是能看到学生们进进出出,不时也会有培训机构推销员散发广告传单,现在这样的场景很少见了。

在安庆市集贤南路的一家培训机构里,展览架上摆放了小学英语学习技巧、初升高秘籍之类的宣传画册,册子上蒙了一层厚厚的灰。“这些宣传册都是之前设计印刷的,‘双减’后,培训业务缩减,学生少了,教学老师也纷纷‘另谋他就’。”该机构工作人员杜先生告诉记者,“双减”之前,机构业务覆盖中小学全科,如今只做高中阶段教辅。

经过整治,安庆望江县现仅剩2家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盐光教育培训中心是其中之一,该学校主要进行小学、初中教育培训。“‘双减’后,学生人数有所下滑,一方面是现在周末不上课,来自周边乡镇的学生减少了,另一方面家长们报班也变得更加理性。”盐光教育培训中心负责人金红莲告诉记者。

为继续经营下去,不少培训机构按要求进行了“营改非”调整。以合肥市为例,去年12月31日,该市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完成“营改非”登记工作。截至目前,安徽全省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或注销4771所,压减率分别达100%、94.46%;“营改非”280所,完成率达100%。

难题待解 “隐形变异”现象有所抬头

● “孩子现在初三,学习成绩并不怎么好,我们夫妻俩工作又忙,不得不找个家教。”

——安庆市民张女士

● “‘一对一’‘线上辅导’等这种隐藏式培训,很难及时发现和查处。”

——合肥市蜀山区教体局民办与成人教育科科长黄立

随着各地“双减”政策落实工作稳步推进,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记者走访发现,“一对一”私教和拼班等变异培训明显抬头,占有周末、节假日继续补课现象依旧普遍。

3月6日下午,在合肥新站区某小区附近一艺术培训机构,记者以家长身份询问是否可以进行周末补课,得到机构工作人员的肯定回答。随后,该工作人员将一名张姓老师的联系方式推给记者,记者与其进行了沟通。“一对一教学,200元一小时;班级课教学,1600元一学期,均可周末教学。”该机构张老师对记者说。

早在去年9月,教育部就专门印发了通知,明确了7种隐形变异学科类校外培训情形,指导各地落实属地管理,坚持露头就打,强化监管执法。但由于“一对一”“拼班”等隐藏较深,家长又有需求,各地很难及时发现并整治。与此同时,一些机构打着兴趣班的幌子,实则仍做着辅导班的买卖,甚至更有明目张胆地摆街宣传。

在安庆市,记者日前在该城区走访时,发现一家沿街店铺大门上张贴“上门家教”“定制化辅导”的海报。据该门店负责人介绍,可提供小学初中高中全科辅导,老师上门授课,上课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提前预约,按小时收费,价格不等,老师大部分是高校学生,也有初高中退休老师。

当记者问及这一培训形式是否合法合规时?该门店负责人说,“双减”政策并不针对上门家教服务,店里已经有不少学生报名。记者在门店等待时,看到有几名家长进店了解情况。“孩子现在初三,学习成绩并不怎么好,我们夫妻俩工作又忙,不得不找个家教。”家长张女士向记者说道。

“‘一对一’‘线上辅导’等这种隐藏式培训,很难及时发现和查处。”合肥市蜀山区教体局民办与成人教育科科长黄立直言。目前,合肥蜀山区仅6家机构拥有学科类培训资质,但实际从事培训的远不止这些。“双减”之后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表面上注销了办学资质,但有的仍以课外托管的名义违规进行学科类培训,无疑增加了治理难度。

完善机制 常态化监管堵漏洞

● “机构积极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当中,与合肥翠庭园小学进行合作,开设国画、卡漫、围棋、软笔书法课程,初步找到了新发展方向。”

——合肥市蜀山区博广慧培训学校负责人谢世利

● “招募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社会监督员,参与到校外培训治理行动中来,巩固治理成效。”

——望江县教育局局长李新云

从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到加强预收费监管,从限定补课时间到整治超前超纲补课,“双减”政策为学科类培训划定了“红线”。如何让教培机构遵守“红线”、家长转变观念,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机构选择转型到非学科类培训,使得“培训热”大有“转移战场、东山再起”之势。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约37万家艺术类培训相关企业、66万家体育运动类培训相关企业。双减政策发布以来,体育、艺术类培训新增3.3万余家,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9%。

作为合肥蜀山区6家合规运营培训机构之一,合肥市蜀山区博广慧培训学校在“双减”后及时调整了发展路径。该培训机构负责人谢世利告诉记者,在“双减”政策落地后,机构也经历了阵痛,多数校区转为非学科类机构,仅留少数校区进行合规运营。同时,为更好地转型发展,机构积极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当中,与合肥翠庭园小学进行合作,开设国画、卡漫、围棋、软笔书法课程,初步找到了新发展方向。

“针对校外培训机构‘一对一’等隐形变异治理难题,蜀山区在加强监管、明确工作职责的前提下,采用智慧化网格管理,形成严密的监管网络。”黄立介绍,目前,蜀山区将镇、街、开发区划分为12个网格,由三级网格长主管(各镇街、开发区教育专干),下设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各社区巡查员)对网格内所有信息进行摸排,并定期上报。

为强化校外培训常态化治理,安庆市望江县教育局局长李新云表示,下一步,望江县除了推动多部门联合执法、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外,还将招募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社会监督员,参与到校外培训治理行动中来,巩固治理成效。(记者 李明杰 陈成)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