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时代的风向标 看什么电影在什么地方看很重要

中国信息报

电影是时代的风向标,看电影也是时代的风向标。

电影是时代的风向标 看什么电影在什么地方看很重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电影院看电影,那种大场子千八百座儿的,就很享受了。在电影院工作,是个遭人羡慕的活儿。

记得好像是1977年,在长春,一朋友特隆重地送了一张电影票,长春大众电影院上映的《巴布什卡历险记》,是罗马尼亚影片。那天,未进电影院就有很牛的感觉了。电影院大门两边,夹道捡漏票的人们密密麻麻。不少人手里拿着钱,嘴里连连地问“有富余的票吗?”

八十年代以后,看电影就逐渐稀松平常了,平常到可以连着看一个通宵。1995年在保定参加“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试点”,任务是和同事拍摄一部试点电视片《为了中国工业的腾飞》。试点和拍摄搞了两个月,每到星期日,别人都回家歇了,俺一个单身自然就留守了。怎么打发时间呢?看电影。

那时,还没兴起小型豪华影院,还是大剧场式的,保定有那么几家。周日晚上,带着白天买好的一口袋保定特产草莓,加上两个肉夹馍,还要特别加带一个招待所的小枕头,去看通宵电影。这种通宵电影,观众不很多,基本是年轻人,成双成对的,估计电影演啥是次要的。

通常头十排就我一个观众,绝对宽敞地坐在第一排,小枕头时而靠着时而枕着,饿了有草莓和肉夹馍,一个星期的工作疲劳就这么消失了,漫漫长夜就这么浪漫而实惠地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都感到爽爽的。那时自洽自己的观念是“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列宁说的。现在想想,也没错,统计人工作爱拼,爱拼才会赢。

作家许知远回忆学生时代在北大大讲堂看电影:“心情愉快时看电影以庆祝,心情沮丧时看电影足以遣怀,而且大讲堂永远是恋爱最好的掩体……每次电影开映前的场景都是极有趣味的,昏暗的黄晕灯光下大讲堂是乱哄哄与热气腾腾的景象……”

看来,看什么电影很重要,在什么地方看电影也很重要。上山下乡插队农村的时候,露天电影等于文化大餐。追一部电影,俺曾跟着放映队,这屯那村的走,看上好几遍。那是文化饥渴的时代,“看电影”,是有没有得看的问题。现在,是看什么和在哪儿看的问题。小巧豪华型的影院、家庭影院和各种个性化的观影方式,迎合了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但无疑,电影观众更多的是年轻人,所以电影创作也是跟着年轻人的口味走。

曾经看过一部前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讲的是莫斯科某统计局一位女局长的工作、生活和爱情,挺喜剧的,幽默,好看。啥时候,能看上一部表现咱统计人的故事片呢?(作者 际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