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人们很容易想到禁止吸烟、有序排队、爱护卫生等具体要求。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短视频软件的兴起,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还得加上一条: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时禁止声音外放。
某日,笔者到一餐馆吃饭,被邻桌一名顾客的手机外放声音所“吸引”,该顾客一边吃饭一边用手机刷着抖音,音量还开得挺大:有的是人声,有的是音乐,有的是一惊一乍的配音……一顿饭不知“听”了多少条,笔者也吃得“一惊一乍”,欲出声劝止,又担心引起冲突,只好作罢。不知各位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事后,笔者专门上网搜了关于公共场所手机外放的话题,发现有此反映者还不少。2019年8月,昆明市交通运输局举行听证会,就《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对“地铁禁手机外放”相关内容进行增补。北京、兰州、上海等地也相继出台规定,对大声喧哗、手机外放等噪音进行限制,主要是基于智能手机全面普及,乘客使用非常频繁的现实情况,为了消除矛盾源头,倡导文明乘车观念。
禁止手机外放,不止于地铁。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公共场所经常会见到部分人使用手机、平板等聊天、听歌、玩游戏、看直播、刷短视频,并且将外放声音调得很大,用者听得很爽,旁人听得很不爽。科学表明,人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下,身体和心理都会感觉舒适,如果外部噪音超过一定的分贝,就会令人心烦意乱、狂躁不安,甚至激发内心的暴力情绪。有媒体还专门以“对于手机声音外放的行为你怎么看”为题进行抽样调查,九成受访者强烈支持禁止公共场所手机声音外放;近八成市民表示“心里反感,但不好意思开口说”;有17%的网友表示“会逃离那个区域”;仅有3%的网友选择“会上前提醒对方”。
当然,禁止外放并非不让使用手机,人们可以选择使用耳机、听筒的方式,将声音控制在仅限于自己可听的范围内,既能满足正常使用需求,又不会对其他人造成无谓干扰。从客观上讲,有些人把手机声音外放,未必有多大恶意,而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对周围人的打扰和不尊重,形成噪音污染。当然,也不排除“我开心就好,我管你是不是被打扰了难受呢”之心态,这是自私的体现,是文明程度低下造成的。
公共空间更需文明!在现代社会里,恪守社会道德规范,尽量不去打扰他人、破坏公共秩序,乃是社会文明的内涵之一,每个人都应主动遵守。一个文明社会里基本的规则就是不能损害别人的权利,尊重别人的权利,最终保障的就是自己的权利。希望“公共场所禁手机外放”能成为继斑马线礼让、文明一米线之后,公共场所文明行为规范的又一鲜明要求。
(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