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梅洲“七星塘”的消失 留给梅洲乡民深深伤痛

石狮日报

以前,梅洲的池塘随处可见,大大小小分散在村子的里里外外。给人印象最深的池塘,则是梅洲古城堡内外各7个呈北斗七星状分布的“七星塘”。记忆里,七星塘的水永远那么清澈透明,丰盛的水草下,能看到小鱼在水中自由地闲游。

北斗七星又称“北斗”,属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它们的名称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前四颗星叫“斗魁”,又名“璇玑”;后三颗星叫“斗杓”“斗柄”。而北斗七星在我国的历史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从母系氏族开始就十分崇拜北斗七星,在中国古代都是被用来判断吉凶的一种工具。历代学子崇拜的魁星(文昌星)即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天枢),就在“斗魁”中,文昌星主管科举成绩,是一种文运的象征,古人喜欢按星象结合周围地理环境来布局村落,使得这个地方文脉昌盛,才子文人辈出。

有精通《易经》易理的村民仔细勘察了村边的地理地貌,发现梅洲古城堡内外的14处水塘正暗合了北斗七星的方位,也就是说,这七星塘当年全都是按照《易经》来布局的。要知道,北斗七星在《易经》里面,一直代表着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力量。《周易》有卦:“天乾地坤乾坤定,泽兑山艮泽山通”。梅洲的七星塘,上应天象,下接地理,吸取了日月的光华,天地的灵气。按天体星象原理规划布局的,意在营造良好的风水环境,也是古代生态环境意识在村落建设上的体现。

梅洲古城堡内外按北斗七星状排列的“七星塘”值得一探究竟。梅洲古城面东约300米处,有三座小山拱立,东南面渐岚高耸。山峰者,在五行中属火也,是故梅城东围,沿城墙内外,挖筑内外七星塘以制火。梅洲城堡形如半月,内外七星潭景观独特,交相辉映,构成“七星伴月”的自然景观,陶醉了一代又一代的梅洲人。

梅洲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南宋绍兴年间,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梅洲,原来只是梅港里面的一个小岛,有莲花宝地之美誉。“有洲如月,峙于江浒”。这里阡陌交错,依山临溪,土地肥沃。梅洲开基祖吴大成公眼光独到,觅得此宝地佳域,其后子孙繁衍,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代不乏人。如今已发展成有近两万人口的大村。梅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密切融合,是古代风水“天人合一”的标杆。

明正德二年(1507年),海寇开始骚扰漳南沿海,乡里岁无宁日。梅洲乡民经过向官府报告,蒸土为砖,建起土城。虽是土城,当时却是“雄视屹立于山海,群寇不逞出入为灾,皆敛足而不敢犯间”。因而,海寇再度入侵时,其他乡里均被骚扰,唯梅洲一处却是无虞。远近乡里,一有寇讯,便投奔到梅洲,梅洲成为一处安全之所。在万历十四年(1586年)春,“蒙三府丁公轸念边方保障,款议梅洲、西林、莆美系三县咽喉,宜加增葺固守,申详道院,行县委官”,要梅洲“计图久安”,改砌石城。

整座城周长约2000米,高5米,墙厚3米多,全部以花岗岩条石按“井”字或“丁”字形砌建。城垛森罗,整如列嶂,分东、西、南、北四个拱形城门和城瓮,城门上并筑有炮楼作为防御哨所,还有月城数处。

为了方便民众生产生活,东南门之间及西南门之间的适当位置留设一个小门,称作“南门城隙”“西门城隙”。古城内外各接连开造七个潭塘。在城外依地势,就近取土挖坑成池所形成的自东北至东南的七口池塘号称“外七星塘”,简称“外七星”。它们分别是:桥仔塘、四角塘、涵口塘、辣蓼塘、下尾塘(城脚塘)、伽蓝公塘、南门大塘。

又依城内一侧与“外七星”相对应,也沿城脚依次同时挖就七口池塘,称“内七星塘”,简称“内七星”。它们分别是:砂尾埕塘、城内塘、涵内塘、市仔尾塘、井脚塘、下尾塘、红花塘。

内外七星塘起着旱涝双赢的作用:干旱时可供民众用水;雨涝时,可容纳乡里内外大量雨水,同时排出港口流入大海,缓和洪涝灾情。流淌不息的水脉也象征着文脉的不息,坐在北斗星上的梅洲村自古文风鼎盛,耕读传家,家谱记载读书尤甚者比比皆是,代不乏人。

七星塘是天然的浴池,以前每个池塘都异常清澈。七星塘也就成了乡民们的游乐场和浴场,常在此消夏避暑。从早到晚,七星塘永远是忙碌的,塘边浣衣洗菜的乡亲们始终有说不完的话和开心的笑。七星塘,兼有蓄水和灌溉功能。秋收春种季节,用水量很大。遇上旱天,池塘里的水,常常被抽得只剩下池底一小片水域。

外七星塘中,四角塘、涵口塘、南门大塘、伽蓝公塘相对比较宽阔,以前端午节期间常在那里举行龙舟赛,别有一番韵味。天气虽是炎热,却没能阻挡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的人群,他们把池塘边挤得满满的,到处人头攒动,川流不息,连周围的楼顶、附近的山坡都站满了人,十分热闹。

参赛队员手持桨板坐定,随着哨声响起,两条龙船如离弦的箭射了出去。队员们铆足了劲,高喊着奋力划桨,水花四溅,在阳光下闪耀,晶莹剔透。船儿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四周的观众也爆发出热烈的加油声和欢呼声,伴着不息的鞭炮声,池塘内外已经融为一体,使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飞驰的龙舟,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呐喊声,构成了一幅龙舟竞渡的乡间美景。

距梅洲古城东北一公里的“十字圳”,连接一条沟渠顺着城东一直延伸到“南埭”。这条水渠连接着城外七口池塘。 20世纪70年代中期,原四都公社在驻梅洲基点副书记黄茂建议下,计划沿这条沟渠边上建成十米宽的环城路,并拓宽沟渠为10米宽渠道,渠道继续联通内外七星塘,渠道沿途架设六座桥。这个计划因故泡汤,计划中的资金后来用在建设梅洲城东、西两侧各一条新溪。改革开放以后,环城沟渠和内七星塘消失,外七星塘残存无几,留给梅洲乡民的是深深的伤痛。

沧海桑田,历史不再!随着岁月的变迁,受到自然、社会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七星塘终究敌不过时间潮汐的冲洗,在乡民住房建设的蚕食中陆续消失。那一方方塘影,渐行渐远,曾经美好的记忆,也在一片空茫的塘影中开始模糊不清。(⊙吴福顺 文/供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