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锐见:如何让被拐儿童团圆故事更圆满?

扬子晚报

最近一段时间,被拐儿童与亲生父母团圆的消息接二连三传来,给人温暖和振奋。12月6日,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终于与失散多年的儿子团聚;三个月前,2007年被拐走的符建涛也已经和他父母见面相认;12月5日,广西村民李培有、秦初英夫妇找回了失散32年的儿子……人们为一个个家庭的团聚而欣慰,为一个个相拥而泣的场面而泪目,也在分享团圆的喜悦中加深了对打拐工作的信心。

今年“团圆”行动开展以来,我国打拐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新突破。截至11月30日,公安机关成功侦破拐卖儿童积案290余起,抓获拐卖儿童犯罪嫌疑人690余名,累计找回历年失踪被拐儿童8307名,其中失踪被拐人员与亲人分离时间最长达74年。从打拐举报热线到“互联网+”打拐,从照片指纹比对到DNA样本采集与比对,日益丰富的打拐渠道和不断提升的寻人技术为团圆事业添砖加瓦。相关部门积极作为、各类公益组织提供帮助、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在失亲群体通向团圆的道路上,每一份力量都弥足珍贵,每一双援手都值得点赞。

(图源网络)

对于孙海洋、郭刚堂等人来说,四处寻亲的日子划上了一个句号,但不少疑问仍亟待解答。不具备上户口条件的被拐儿童怎么上的户口,怎样被“洗白”成正常身份?相关部门管理上是否有漏洞和疏忽,有把关审核不严不实、敷衍应付的情况?是否存在公职人员为非法办理户口大开方便之门的可能?打击拐卖儿童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对买卖链条全流程进行精准打击,对所有涉案环节进行严查和处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找到人远不意味着打拐工作的结束。

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也在继续。团圆之后如何开启“新生活”,是摆在所有寻亲家庭面前的现实问题。有的人决定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生活,也有人选择继续留在所谓“养父母”身边。而被拐人任何偏向于所谓“养父母”的态度和言论,往往都会引发巨大的争议和批评。这样的情绪不难理解,背后是社会公众对拐卖儿童犯罪持续已久的痛恨。但更需要关注的是,整个过程中受到最大伤害的,是被拐儿童和他们的亲生父母。公众在关注时也许有共情、有不解、甚至有愤怒,但都代替不了孩子的选择。因为受害人的选择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而对其进行攻击,就更不应当。随着找回失踪被拐儿童的案例不断增多,如何不让这些受到伤害的人和家庭遭受更大的二次伤害,显然也需要社会公众在关注讨论时给予更加理性和周全的关照。

如何让被拐儿童团聚的故事更圆满?这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不仅是对当事人提出的,也是对法律和社会公众提出的。但从更大的视角来看,一些争议和讨论其实不存在本质上的分野。所谓情理与法理的交锋,实际上进一步筑牢了人们痛恨拐卖儿童犯罪、守望真善美的共同价值理念。而这样共同的理念和行动,一定能让天下无拐的愿望早日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