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景点致力推广泉州 开设特色课程传承技艺

泉州晚报

近日,一段在瓷盘上彩绘泉州22个遗产点的视频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作画者名叫吴康为,晋江磁灶镇人。出生于历史悠久的陶瓷之乡,他从小就接触陶瓷文化,对陶瓷彩绘充满兴趣。昨日,记者来到磁灶镇岭畔村拜访吴康为。谈起网上流传的那段视频,他说,泉州申遗成功给了他创作灵感,他希望用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磁灶的陶瓷文化和泉州的世遗风情。

致力推广 手绘泉州景点多年

走进吴康为设立于家中的小工作室,大厅柱子上悬挂的两个瓷盘映入眼帘,一个瓷盘上画着东西塔,另一个瓷盘上画着草庵摩尼光佛造像。这两个瓷盘摆设位置之所以如此显眼,是因为上面有国际著名水下考古专家杰瑞米·格林先生的签名,泉州申遗时,格林曾到访考察。吴康说,其实家里悬挂的这两个瓷盘是复制品,原品已被晋江市美术馆收藏。

记者注意到,吴康为工作室有个摆放瓷器作品的收藏柜,不少作品都是以泉州的遗产点为主题。工作室的长桌上摆放着一幅未完成的画作,是吴康为正在创作的泉州22个遗产点的国画长卷。“这是我从事美术行业的儿子让我画的,也是为了宣传我们泉州。”吴康为乐呵呵地说。

“在陶瓷上彩绘泉州著名景点,我已经做了8年左右。”吴康为说,他最喜欢画的就是开元寺的东西塔,多年来已完成上百个以东西塔为主题的瓷盘和梅瓶(传统名瓷,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东西塔很有代表性,小时候一到市区就会去开元寺,那里留下了我的童年美好记忆。”

“泉州申遗成功后,22个遗产点系列的瓷盘特别受欢迎,很多都送人了。”为了宣传泉州,也为了把磁灶的陶瓷文化推广出去,吴康为总是将自己完成的作品无偿赠送给社会各界人士。

充满兴趣

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

因为热爱,吴康为在彩绘陶瓷这条路上坚守至今。他今年67岁,已经和陶瓷、绘画相伴50余年。由于爷爷奶奶从事陶瓷手工业,年幼的他耳濡目染,从小对陶瓷和绘画都充满兴趣。“13岁就跟着当地的老师傅从事陶瓷彩绘工作。”回忆起学徒时期,他觉得很苦却乐在其中。“晚上经常要自己一个人加班,画的速度还要快,甚至要一只手拿着两根笔画。”

1974年,他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学习绘画专业。当年入学考试若没有监考老师的理解,他就没机会继续学习绘画。吴康为回忆,考试当天他帮哥哥拉陶瓷到市区,由于没有车可以搭乘,他只能从市区跑步到晋江考试。跑到考场时,已经迟到了一个多小时。“薄薄的准考证被汗水浸得快烂了。”了解吴康为的情况后,丁朝安等监考老师决定给他一次考试机会。就这样,吴康为成为丁朝安的学生。“这也是我和绘画有缘分。”

1977年毕业后,吴康为到晋江文化局从事舞美工作,但他没有将绘画搁置一边,一有空就开始钻研。后来,哥哥办了陶瓷厂,他帮着做陶瓷设计,有了施展本领的空间。

在吴康为的影响下,他的家族中目前有6人从事美术行业。“很多从事的是雕塑行业,但是也都很喜欢陶瓷,会将磁灶的陶瓷文化与他们的专业结合起来。”吴康为的妻子说。

身体力行

传承陶瓷彩绘技艺

吴康为说,磁灶釉下彩风格比较粗犷,绘画的时候要心中有数,下笔要快。并且釉下彩不易掉色,不容易被腐蚀,能够保存比较久。但多年来,磁灶很多原来做陶瓷的人因不同原因纷纷转行,他便开始注意到陶瓷釉下彩绘这项技艺的传承问题。

泉州申遗成功后,磁灶窑址作为其中一个遗产点被更多人熟知,吴康为十分开心,这更加坚定了他传承陶瓷技艺的决心。谈到传承问题,吴康为总说要靠年轻人,可说起现在的学生,他摇了摇头,“现在学生负担重,能够专心学习这项技艺的人并不多。”偶尔会有一些感兴趣的年轻人到工作室找他学习、交流经验。

“只要有需要,我总是随叫随到,不遗余力地支持。”陶瓷制作是岭畔小学的特色课程,吴康为常年免费为小学生授课。看到有学生对这个感兴趣,而且有天赋,他就十分高兴。此外,他还经常参加“磁灶窑”陶艺传习所开展的公益活动。“把磁灶陶瓷文化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泉州,这是我的心愿。”吴康为如是说。(□本报记者 郭芳蓉 魏晓芳 通讯员 魏冰冰 文/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