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完晚饭,蔡景龙喜欢到小区的环形栈道散散步,看着一旁嬉闹的小孩,心情颇为舒畅。在丰泽区圣湖社区,许多人与蔡景龙一样享受着老泉州人的慢生活。这温馨一幕的出现,得益于圣湖社区开展的“社区营造”,使社区旧貌换新颜,各类便民设施日趋完善,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圣湖社区居委会位于圣湖小区,如今的硬件设施改善了,整体环境变美了,文化氛围浓厚了,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昨日,记者走进圣湖小区,绿树成荫婆娑影下,环形栈道如同彩色绸缎一般灵动延展;广场舞台上,大妈舞姿翩跹;音乐教室里,歌者激情满怀;中心广场里,太极拳柔力球八段锦相映成趣;体育锻炼区域内,健身人群没有年龄界限。法制公园中,法律名言警醒世人;宣传画栏中,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架空层中,学生漫画生动活泼。文化长廊里,绘画、书法、摄影、图书展览异彩纷呈;浓荫庇护处,棋牌爱好者乐此不疲;小区步道上,悠闲自在者闲庭信步。
“这是社区居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圣湖社区党委书记吴淑贤介绍,圣湖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此前硬件老化严重。“社区营造”启动后,社区两委与居民共同出谋划策,利用闲置空间、破旧架空层等建起小公园、百姓舞台、文化长廊等,在书香文化熏染中开展社区治理。
“在空间上营造社区文化氛围,提升社区书香特色。”她说,在公共空间方面,着力打造百姓书房、四点半学堂和文化楼道三大品牌,营造文化传播空间,使社区处处传文化。社区将原先利用率不高的活动空间,改造成百姓书房,365天免费开放,同时开展经典诵读、阅读沙龙、国学讲座等活动,深受大家欢迎。社区还相继开展了“最美家书”、“家有好书”、圣湖社区女职工“悦读节”、社区“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开办“四点半学堂”,开展青少年书香诵读活动、“小小演说家”青少年阅读分享活动等。
居民:有爱有温暖
今年64岁的蔡景龙住在圣湖小区有20年了,他见证了圣湖社区“社区营造”所带来的变化。他说,“社区营造”使小区的环境变好了,慢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社区营造’让社区有爱有温暖。”庄惠榕今年64岁,住在圣湖小区20多年了。她说,之前自己对社区没有概念,只知道社区就是开证明盖章的。经过“社区营造”之后,她改变了观念,原来社区还是为居民做了很多事的。“社区营造”后,不仅环境改善了许多,居民的关系也变融洽了,大家真正把社区当做自己的“家”。
吴淑贤介绍说,自开展“社区营造”以来,社区在软硬件上齐发力,特别是在软件上发动居民一起参与,让居民有归属感,共同改造社区这个“家”。比如,社区在软硬件上加强建设,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老年朋友也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发挥余热,反哺社区服务居民,让家园更温馨更有爱。
背后:“社区营造”泉州模式
2017年,我市首次启动“社区营造”行动,圣湖社区只是其中一个。经过多年的行动,鲤城、丰泽、洛江共有12个社区进行“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持续让居民参与进来,提高居民的参与率,形成居民自治共管,共同把家园造好。”市城市管理局协调指导科科长李勇介绍说,“社区营造”是从社区生活出发,集合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通过社区中人的动员和行动,社区完成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的过程。“社区营造”的精神实质是住在社区里的人对这方土地、这份文化的认同感,有了认同感才会去保护,才会将社区当成故乡去经营。“‘社区营造’就是联合更多微小的细胞,组成鲜活的器官,最终让社区活力涌动。”
“经过多年的营造,社区环境好了,邻里关系也变好了。”他说,泉州整合“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发展方向,在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走出一条“多元参与、多元治理、多元服务、多元宣传”的“社区营造”模式。
记者手记
“小社区”激活“大民生”
小社区,大民生。社区是城市最基础、最活跃的细胞之一,在小小的社区里能听到城市发展的脚步声,能感受到城市管理观念的变化。我市启动“社区营造”使社区产生的点滴变化,都是缘于大家对家园的热爱。
经过多年的探索,泉州走出一条“多元参与、多元治理、多元服务、多元宣传”的“社区营造”模式,让居民共同参与社区的治理,激发社区的活力,共同把家园建设好,让社区更洁净更美丽,家园更温馨更有爱。因此,人人都是参与者,只有大家都动起来,才能守护好我们的家园。
(直言)(□本报记者 王金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