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宋代海船是上世纪70年代我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至今国内已发掘出土的年代较早、体量最大、保存相对较完整的古代沉船。对它的保护是世界上海洋出水大型古沉船保护的先例。从发掘后初期的复原及脱水保护,到陈列展示时期的日常维护与局部的保护修复,四十多年来,从未间断。2021年11月18日,泉州市文旅局组织专家对“泉州宋代海船本体保护修复”项目第一阶段的工作进行验收,与会专家认为实施效果良好,达到设计预期目标,同意通过阶段性验收。
泉州湾宋代海船保护方案获批
由于船体木材中仍饱含大量盐分,且长期处于开放式缺乏调控措施的不稳定保存环境中等,这些不利因素的协同作用依然威胁船体的长期稳定保存。基于泉州湾宋代海船保存现状以及保护的紧迫性,2014年6月,“泉州宋代海船抢救性保护工程”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同时获得专项补助资金,用于船体保护方案编制的前期研究。
2014年至2018年,泉州海交馆古船保护项目组完成了大量的基础调查与研究工作,总结分析船体病害种类及其成因,全面评估船体保存现状,提出通过预防性保护与本体的保护修复,来减缓病害的发展,增强船体稳定性,保持船体现有结构的完整,从而延长船体寿命的保护目标与思路。项目组编制了《泉州宋代海船预防性保护工程技术方案》与《泉州宋代海船船体保护修复技术方案》,并通过了专家评审与福建省文物局的审批。
2019年2月,“泉州宋代海船抢救性保护技术方案”通过福建省文物局审核与批复,并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2020年4月,“泉州宋代海船本体保护修复”项目启动;2021年1月,“泉州宋代海船本体保护修复”项目第一阶段开始实施。
重点进行文物本体维稳保护
今年暑假,因修复工程闭馆数月的泉州开元寺古船馆重新开门迎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文物保护部主任费利华说,闭馆期间进行的是第一阶段的主要内容。除了开展保护修复的前期准备工作外,重点是进行文物本体维稳的工作,分别对尾舵、龙骨和船体的两侧进行了支撑加固。
在展馆内,随着费利华手指的方向,可以清楚地看到,古船的尾舵部位多了支撑钢架。“勘测的结果是:船尾的尾舵部位重心在支撑钢架外,可能存在支撑力不足而下沉变形的情况,对船尾加强支撑加固,可以防止下沉甚至塌落等意外出现。”费利华说,新增的加固钢架和加强筋起到了支撑和加固的作用,并且明显改善了船尾左右两侧船身受力不均的现状。经监测,加固后船尾没有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形,尾舵趋于稳定,证明了加固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在进行保护勘察时,技术人员发现船体龙骨支撑梁内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有必要进行加固。施工时在龙骨支撑梁下方两侧使用80mm×120mm的角钢包裹加固,两端焊接在Y形支撑架,支撑梁底部每隔1米,再用100mm×10mm钢板横向焊接加固,提高了整体支撑强度。
船身两侧原来使用的是固定扁铁和螺杆,由于与含盐船木直接接触,已经出现了腐蚀,造成接触部位的古船木材出现酸化降解,木材糟朽变色、老化。且40多年来,扁铁底部固定于龙骨之中,对龙骨造成应力损伤。因此,本次修复用碳钢替换了船身固定扁铁,替换的碳钢与船板直接接触的一面以及锁定的螺杆,使用碳纤维布包裹充当隔离层,避免钢材与船板直接接触,防止钢板再次腐蚀,对古船造成损害。
古船守护人坚守四十载
1993年,费利华大学毕业后,进入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28年来,她见证并参与了一代又一代古船守护人对泉州湾宋代海船的保护工作。
古船保护科技人员针对船体保存情况进行了综合性的物理化学保护修复,包括对船体保存环境温湿度以及船体进行监测,定期清洁、消毒防腐等日常养护工作,多年来没有出现虫霉侵害现象。针对船体局部出现的病害情况,使用一些材料与方法进行保护修复,其中最重要的保护修复工作包括:上世纪90年代,用特质的竹钉替换严重腐蚀船体的大量铁钉等。这些保护工作有效减缓了局部病害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船体的保存状况。
但船体内部及隔舱壁中仍残存着大量铁钉,这些铁钉的存在对船木构成极大威胁。此外,船木中含有较高的盐分,开放式的展陈环境使船木的含水率随着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极大地影响了船木的稳定性。目前,多种因素导致船体依然存在各种病害,不仅影响船体的长期稳定保存,也不利于船体展示。
“泉州宋代海船本体保护修复”项目分为三部分,明年起,第二阶段“文物本体修复”将启动实施。未来还要进行第三阶段“文物表面处理”工作。费利华说,从古船出土至今,40多年来,每一代的古船守护人都在用那个年代最先进的技术来守护古船。任何物体都存在自然老化的规律,我们只能尽力去延缓文物老化的过程,延长它们的生命。保护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图片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文保部提供(洪亚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