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走失的孩子终于回家

扬子晚报

60年,一个黄发少年成为年迈老人。丹阳荆林人蒯国本的60年非同一般,是和父母走散的60年。让人欣慰的是,60年后警方的调查显示,他的父母不在千里之外,而是在几十公里外的句容大卓西岗村。更幸运的是,60年过去,耄耋之年的父母全都健在。

“有父母的地方就有家!”11月23日下午2时许,当记者跟随丹阳、句容警方及蒯国本一行来到句容大卓西岗村村口时,看到蒯国本的父母——邰世珍、包士英夫妇已经等在村口。88岁的母亲包士英行走不便,却不肯坐下,靠身边的两个小辈搀着。老太太说:“我不坐,我要站着迎接我大儿子回家!”

见到父母的那一刻,蒯国本热泪横流:“妈,你还记得我吗?我是小贝啊!”一句话让现场太多人眼泪夺眶而出。

意外走失

“我记得哥哥走丢是3月份的一天,已经穿春秋衫了!”蒯国本的大妹妹邰传英今年66岁。她告诉记者,1961年她6岁,家中长子邰小贝(蒯国本)9岁,家里还有一个妹妹。3月份的一天,妈妈要上街买东西,她和哥哥也想跟着去,妈妈说不行。邰传英没有去,而哥哥悄悄跟了过去。

直到当天下午妈妈回来,哥哥也没有回来。邰传英说,那时父亲在江西打工,知道哥哥丢了,父亲立即回家发动亲朋好友寻找,还去了南京。

“(上世纪)六十年代日子本来就艰难。”蒯国本告诉记者,那天他一直走,一直找家,不知怎么走到了丹阳。无依无靠的他就这样开始在街头流浪,晚上睡在丹阳老面粉厂附近的老郑家桥上。一个过路的老人把他送到了孤儿院。

“我在孤儿院里大概待了半个月,后来被养父母抱回家了,也就有了现在的家庭。”蒯国本说。如今,他的大女儿已经40岁了。

这60年里,蒯国本去了很多地方寻找父母,丹阳的司徒、行宫、河阳……他还登过报,但没有音信。为了寻亲,他在丹阳公安采集了血样。

尘封往事

“我父母应该有80多岁了,我真的很想再见他们一面。”蒯国本说。

关于童年,他只记得一些零星片段。“我记忆最深的是生产队食堂着火的事情,那时我们生产队的食堂有12间草房,有一次我和父母去吃饭,食堂忽然着火烧掉了……”蒯国本说。他还记得,家在西港(音),他家的房子是青砖木板的走马楼,有三间房,他的房间是“山墙开门”,他家的东边邻居是一个土房,南边邻居是一所平房,他家的东南是祠堂。房子西面有个做衣服的铺子。

“做衣服的铺子就对了,以前就是大婶婶开的。”听到蒯国本讲起回忆的点点滴滴,邰传英激动地说。

蒯国本还记得自家和外婆家,相隔一个大水库。

艰苦寻找

在认亲现场,邰传英的女儿黄玉霞激动不已。她告诉记者,打小她就知道大舅舅走失了。约十年前,她看到一个关于“宝贝回家”的电视节目,就报了名。她将外公外婆的血样寄出,并在当地派出所采样。

不久前,丹阳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在“打拐平台团圆行动”中接到平台流转指令,要求协助采集蒯国本的血样进行复核。丹阳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副主任陈建锋介绍,接到指令后,他们立即通过荆林派出所找到蒯国本并采样。

民警了解到,蒯国本的养父母去世多年,本人只记得小时候走失,他一直在寻找亲生父母。经复合比对,警方发现蒯国本的DNA与库内邰世珍、包士英夫妇的DNA高度吻合。

民警经过查询发现,在系统内显示为镇江户籍的邰世珍夫妇为句容市人,并通过句容警方得知邰世珍夫妇仍健在。

记者了解到,由于邰世珍夫妇年事已高,句容华阳派出所教导员陈启宏担心结果让他们失望,一直等到11月18日法医鉴定书确认结果后才敢告诉老人。

幸福团圆

“我哥哥找到了,以后我有谈心的人了!”邰传英说,自从哥哥走失,她就成了家中最大的孩子。后来母亲又生了三个弟弟(一个弟弟已故),家里有什么事都是她拿主意,因为在弟弟妹妹面前,她要做榜样。“现在我有心事,可以找哥哥谈心了!”

邰传英还说,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哥哥就近在丹阳。她在17岁至25岁这段时间,每年都要到丹阳买苗猪。

“在我有生之年能见到走失的儿子,我要感谢政府,感谢公安,是他们帮助了我。”86岁的邰世珍哽咽着说,“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现在我老伴交流不方便,其实她最高兴,早早地就到村口等了。”

“今年过年我们可以过个团圆年了,我要到饭店订上几桌,大家一起热闹热闹!”邰传英满眼含泪地说,在家里过年也可以,只要哥哥愿意,怎么样都行。

“以后经常回来看看,这里也是你的家”“和父亲长得很像,一看就看出来了”……村民们也纷纷插嘴。

“我想把父母接到我生活的地方,看一看住一住,我挺好的!”当记者问蒯国本以后有什么打算时,他脱口而出。

“我以为这辈子都见不到亲生父母了!”蒯国本说,公安机关为了让那些被拐卖的妇女儿童以及像他这样失散流离的人团圆,进行大数据分析、打拐库比对,做了那么多工作,“真的是谢谢他们”。

“公安机关现在的刑侦手段和技术这么先进了,想不到啊!”邰传英的家人现场将两面锦旗送给丹阳、句容两地警方,感谢他们的努力。

(虞瑜方 周明月 朱美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