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青釉褐斑双耳炉在元代又重现昔日风采

东南早报

龙泉窑青釉褐斑双耳炉。此炉的工艺为青釉点彩,即以含铁较多的褐釉,排列整齐或随意地点在施过青釉的器物上,烧成后形成褐色斑点,这种釉彩装饰工艺最早见于西晋越窑青瓷,流行于东晋、南朝时期,此后销声匿迹,元代时在龙泉窑、景德镇窑又重现昔日风采。

上一期的“逛海丝泉州 品宋元中国”,我们聊到了宋代“四闲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中的首事“焚香”。而香文化的发展繁盛,使得焚香所需器皿——香炉也从无到有,从有到精,逐渐成为枝繁叶茂的形制体系。

“日照香炉生紫烟”“金鸭香炉起瑞烟”……在中国古诗词中,常见香炉之描写,可见其当时流行之盛。

“凉簪坠发春眠重,玉兔媪香柳如梦。”据称,宋朝香炉被妙称为“玉炉”,盖因瓷艺技术的高度发展,瓷质的外观温润如玉而得名。汝、官、哥、钧、定以及德化窑,让香炉集中诠释了宋代瓷器的全新美学境界以及那个时代纯粹的人间烟火气。

取暖熏香两相宜的手炉

据历史记载,香炉至汉代才出现,是焚香最常见也是必备器具。除了香炉,还有香立、香筒、香笼甚至香囊,材质上有陶器、瓷器、铜器、鎏金银器、竹木器及玉石等等。

香炉中,汉代的博山炉最为有名。博山,相传为东方海上的仙山。博山炉盖上雕镂山峦之形,山上有人物、动物等图案。用此香具焚烧香料,袅袅香烟,宛如神山盘绕终年的云气。因为其意境比较高大上,算是皇室贵族的基本款。其次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的青瓷或白瓷制成的敞口三足炉、五足炉、带耳式瓷制香熏炉等等。

现代人一到冬天,就会用暖气取暖。那在古代,是如何优雅而有情调地取暖的呢?答案是暖手神器——手炉。手炉是一个需要隆重推荐的香具,在不少古装剧里都有见到过。比如1987年版的《红楼梦》,里面就有铜手炉出镜。《红楼梦》第八回:“黛玉嗑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哪里就冷死了我!’”《红楼梦》第十九回:“袭人……又用自己的脚炉垫了脚,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放在宝玉怀里。”

从这些文字记录或者影像中可以看到,手炉形制较小,可随身携带,可供取暖兼做熏香之用。在古人的生活中它是一件生活实用器具,可置于袖中或怀中,所以又有“袖炉”“捧炉”之称。

冬季飘雪的日子,捧着一只熏香手炉,是不是比咱们现在用的电热宝显得更有韵味?

宋元香炉极简风尚

“古人用香既具有宗教的因素,也来自日常生活的需求。正是在用香习俗的日渐发展中,包括香炉在内的各种香具得以产生。器型上可见莲花香炉、杯式炉、仿古式香炉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库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介绍,宋代的香炉造型很丰富,尺寸的大与小是一种区别,有盖与无盖又是一种区别。莲花式、奁式与仿古式,这一类都不带盖子。带盖子的一类称“熏炉”,譬如鸭炉、狻猊炉、鸳鸯炉等等。

对古人来说,器物给予人的感受和由此传达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满足,从来都比今人来得切肤和真实。反映在宋代,最受欢迎,并且最普及的当数仿古的小型香炉。它实在是太适合焚香器具满街走、随时都可以拿出来把玩品鉴的宋人了。“仿古式香炉,最初大约是直接取了古器,如三代乃至秦汉的铜鼎、铜簋、铜鬲,用作焚香。不过古物难得,因此有了瓷制的仿古香炉。到了元代,仿古式香炉仍是常见器型。”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库房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宋元时期,泉州陶瓷业兴旺发达,发现众多窑址,生产了大量陶瓷香炉。而作为一个商品云集的集散地,当时的泉州港除本地窑口生产的香炉外,也可见龙泉窑等其他窑口的产品。”

宋朝人生活趋于自然、俭朴,情趣上又精细、雅致、淡泊,反映在瓷器上,是既重视釉色之美,又追求釉色质地之精。表现在香炉上,一是釉色单纯,以青瓷、白瓷、黑瓷等单色釉瓷为主;二是造型简练,一般无多余装饰。独特的釉色是它的精魂,薄胎厚釉恰到好处地配合,南宋诗人杨万里诗“琢瓷作鼎碧于水”形容的就是好瓷玉的品质。

记者查阅了诸多博物馆收藏的仿古香炉,它们确实不高,大多在10厘米左右。上海博物馆藏龙泉窑鬲式炉,高11.3厘米,式仿古铜鬲;浙江德清县乾元山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吴奥墓出土的龙泉窑粉青鬲式炉,高6.5厘米。它们的韵致相仿,仿佛唯一的巧思只是利用烧制过程中釉层积聚厚度的变化而出现的一绺绺线条,专业人士称为“出筋”。

德化窑古香炉的异域风

海上丝绸之路从来都是“瓷器之路”,德化窑作为著名的瓷窑,是当时外贸瓷器重要产地之一,其中自然包括德化白瓷生产的香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遗“德化瓷技艺”传承人陈明良告诉记者,这次泉州申遗成功的遗产点——德化尾林古窑址就是首个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完整展现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很多人都说,德化窑是民窑,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它从元代开始就是官窑,不仅内供,也供国外皇家贵族使用。”陈明良给记者翻出《安平志》,上面清楚地记载:“白磁出德化,元时上供。”他还回忆了一个朋友收藏的元代香粉盒,底座就有“内用”两字。“这些都有力地印证了德化瓷曾大量上供给朝廷的事实。”

据记载,宋元时代,龙泉窑烧制的香炉大多有三足,哥窑烧制的香炉大多为双耳炉,而汝窑烧制的多为筒式炉,越窑和景窑多产球形香炉。德化窑所制的是宽厚口沿三足香炉,并且烧制仿白玉宫廷祭祀用器,“其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如好女子肌肤柔腻”。

对于这些记载,陈明良解释道:“北宋时期德化瓷有青瓷、白瓷和青白瓷,青白瓷有唐代遗留的风格,会比较暗比较黑;到了南宋白瓷技术很发达了,白带点灰;到元代,德化白瓷就完全成熟了,釉水亮,透明度好,温润如玉。德化瓷做香具出口大部分以白瓷香粉盒为主,我自己就收藏了好几个类似的粉盒。香炉也大多是有盖的,器具上雕有动物或者充满异域风情的图案。”

千年古城延续古雅文化

香炉是宋代人用香生活的一个缩影。这些可置于书桌、案头、床榻之间的小巧瓷质仿古香炉,在文人雅士的推崇下,从日用器具变为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在袅袅瑞烟中透露宋人风雅。

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告知,还不知道封闭式香炉竟然有一个如此雅致的名字——“出香”。炉盖做成莲花和狻猊,是最常见的两种形式。周密《武林旧事》卷九中有汝窑“出香一对”,即为此物。出香一般来说尺寸较大,高度一般在二三十厘米,大者或更高,因此多设在厅堂。香文化手工制作爱好者张文河说:“一个‘出’字,把熏香的动态加了进来,多了几分灵动和趣味。”

想象一下,幽室之外,宋人配好了私家香料,在心爱的香炉上进行“试香”,品鉴香的气味,观察香在香炉中缭绕的形状,带着香品与友人“斗香”。

“出香、试香、斗香;水榭、楼阁、林间;一个小炉,几缕轻烟,这是一个多么诗意的日常呀。”张文河对这样的生活场景很是欣赏。

而今,香炉作为一种文化的承载者和见证者,也在与时俱进,有了更加丰富的变化和风格。

张文河周围有很多香文化爱好者,他们会制作香品,更会品鉴香具。“除了传统仿古型香炉,对他们来说,用材环保,方便实用,又能装点家居生活的香具也一样受到追捧。”张文河拿出一个用椰子壳制作的香具,弯弯的,像小船形状,随手点缀的颜色,放在桌面上,简单雅致又不失现代之风。

点燃一支沉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遗“德化瓷技艺”传承人陈明良笑着说:“不管是香炉还是其他瓷器,对于传统继承的极致,都能得到真正的创新。”

(福建省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供图)(■本期执行:早报记者 张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