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古城街巷综合提升工程中,有许多工匠用自己的双手与古建筑“对话”,以此延续古城的传统风貌,而灰塑技艺工匠杨建宗就是其中一员。今年60岁的杨建宗每天出入古城,在街巷中进行灰塑艺术创作,他希望发挥所长,为古城改造出一份力。昨日,记者在鲤城区花巷拜访了正在工作的杨建宗。
从事灰塑二十余载
记者到达花巷时,杨建宗正在进行“水车堵”(大多位于传统民居的房檐下,是一条水平状的建筑装饰)的背景创作。他先在地上搅拌好“灰泥”,然后爬上脚手架,一边创作,一边跟记者介绍灰塑的主题和工艺。这边的灰塑已大致成型,中间是表现南音的,左边是提线木偶,右边是陈三五娘的梨园戏,两边还各有一幅已经上完色的灰塑作品,各种题材相映成趣。
杨建宗说,他的创作主题多与泉州文化有关。“我对南音很熟悉,白天工作,晚上经常去参加南音演奏、演唱活动。”他20岁开始学习南音,因此创作南音题材的灰塑作品游刃有余。
据悉,灰塑又称“灰批”,是闽南传统建筑常见的一种装饰工艺,以石灰为主要材料,具有耐酸、耐碱、耐温的优点。灰塑多用于住宅、庙宇的身堵、“水车堵”等处,如屋檐下的“水车堵”,常用类似于高浮雕样式的灰塑,塑造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种题材的景物,再施以彩绘,精彩夺目。
杨建宗从事灰塑行业已经有23年,足迹遍布泉州各县(市、区),安溪、晋江、石狮等地都留下了他的灰塑作品。杨建宗告诉记者,他参与泉州的古城修复工作已有3年,中山路骑楼外立面的花式灰塑大约有一半是他雕刻的。
波折经历打下基础
谈及为何会接触灰塑,杨建宗说,他的伯伯就是从事灰塑行业的,当年是晋江有名的灰塑工匠。小时候见到伯伯绘画、做灰塑,他就很感兴趣,从事灰塑行业的种子就此埋下。
杨建宗是台商投资区洛阳镇人,从小就有一定的绘画天分,学习成绩也不错。然而,由于家庭困难,高中毕业后,他只能选择放弃升学机会,通过画床花来补贴家用。由于老式木床逐渐被淘汰,他的技艺没有用武之地,只好到工地打工。这段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建筑,这也为后来的灰塑创作打下基础。
他曾经在台投区洛阳屿头小学做了7年教师,其间到泉州师范学院学习了两个月素描,这是他唯一一次受过系统的绘画培训。如今掌握的灰塑、国画、书法、剪瓷雕等技艺几乎都是靠自学,“艺术都是有联系的,所有的构图都在我的脑中。”多年积累的经验使他不再需要仔细地画草图,许多物象的形态早已熟稔于心。一般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草稿,他就能直接上墙雕刻或作画。除此以外,他熟悉一些动植物的传统象征意义,这为创作助力不少。“仙鹤代表长寿,鸳鸯代表夫妻和睦,马代表马到成功……”杨建宗指着灰塑作品熟练地跟记者介绍。
希望技艺得到传承
杨建宗不断强调说:“做灰塑是很讲究的,要全身心投入。”对此,他身体力行,甚至为此受伤。12年前,杨建宗在石狮蚶江做“鲤鱼跃龙门”的灰塑时,搭建的脚手架出现问题,而他太过投入,不小心从十几米高的脚手架上摔下,掉到二楼阳台。由于脚先着地,导致脚后跟受伤,前后做了两次手术,停工休息了半年。“这是最严重的一次,至于一些小伤是常有的事。”
杨建宗说,目前有两件事让他觉得有些遗憾,一件是当年没能上大学继续接受教育,另外一件便是他的灰塑技艺面临传承问题。“现在会做灰塑的人很少了,更别说年轻人。花鸟鱼虫的雕刻比较简单,但是很多人做不了人物或动物的灰塑。”
“灰塑这项工艺并不好教,要对传统文化、建筑有一定的了解,还需要有绘画基础。”杨建宗摇摇头,叹息道:“到我这里就结束了,可惜可惜!”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灰塑技艺,他也愿意免费教学。
链 接
灰塑,俗称“灰批”是闽南传统建筑常见的一种装饰工艺。2008年6月7日,灰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灰塑有一整套独特的工艺技法,一般有五步骤,炼制灰泥、构图、批底、塑型、上彩。灰塑主要以石灰为主要材料,具有耐酸、耐碱、耐温的优点。此外,灰塑不需烧制,可现场施工,具有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灰塑造型手法以浮雕和半浮雕的形式进行表现。呈现立体和半立体的形态,作品立体感强、造型层次丰富,体现屋与屋、房与房的层次结构关系。色彩以大色块表现为主,强烈清晰,色彩丰富,自然色运用较多,体现浓厚的民间装饰风格。灰塑的题材丰富,各种花鸟鱼虫、民间故事、传统吉祥物都可以运用于作品中。(□本报记者 郭芳蓉 文/图 郭芳蓉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