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海丝泉州 品宋元中国】茶香 流韵 忆宋元 品泉州

东南早报

开栏语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福建第5项世界遗产。

“申遗”的成功,让泉州又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人们纷纷前来寻见那“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寻见现代世界遗产地图上的新文化坐标。

这是一个新起点,是一次新机遇,为此《最闽南》推出专栏:“逛海丝泉州 品宋元中国”,通过深入大泉州民间采访,深挖与宋元文明与海丝文化有关的民俗、民风、名人历史等,向世界更好地展示泉州的宋元及海丝文化魅力。

■本期执行:赖小玲 张博 通讯员 郭柯柯 王赞成

茶香 流韵 忆宋元 品泉州

穿上宋元服饰,在茶空间沉浸式体验茶文化。

宋元时期,泉州港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对外贸易发达,万国商船从泉州起航,携带陶瓷、茶叶等商品,前往海外贸易。“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大航海时代,曾经是泉州的荣耀记忆。

作为宋代闽茶出口的重要中转站,泉州的石亭绿茶、清源山茶、铁观音茶和闽北的乌龙茶、红茶都集中到泉州港装船再运送到世界各地。茶香的芬芳随着船只的远航飘溢到四海五洲。

本期最闽南,记者带您从泉州山水间的宋元石刻、泉州宋元诗人的经典作品、现代茶室里融入的宋元文创中,了解泉州宋元茶文化,体会其在历史长河中奏响的优美旋律……

九日山石佛亭,宋代经常有文人诗客、达官士大夫与僧侣在这里泡茶品禅,品茶论道。

山间石刻

见证泉州茶史

泉州一些名山中都有宋元石刻,反映当时泉州茶叶品质和茶文化。

有着“山中无石不刻字”之美誉的九日山,位于古丰州镇附近,面临晋江金溪。这里因“溪流荡漾,峰峦映浓,奥衍明秀,隐为一区”等诸多迷人景致而闻名遐迩。

九日山东峰茶事石刻

九日山西峰茶事石刻

北宋元丰年间,二度出任泉州太守的陈仰泉设置市舶司,祈风送舶便始于此时。当时,来往泉州的船舶要靠季风推送,顺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西北风而去。

据记载,饮茶亦是祈风之后不可缺少的活动。九日山有些摩崖石刻就记述了宋代的茶事活动,如,在九日山东峰,菩萨泉右边的《重建三贤祠记》一石刻,记录了南宋淳祐壬子(1252年)夏五月,南邑重建三贤祠完工后,官员及士绅在石佛岩喝茶之事。石刻上刻有“啜茗”字样,至今仍较为清晰。而在九日山西峰上的蔡襄题字石刻的上方位置,亦有一方宋代石刻,年份为宝祐六年三月,亦记载着饮茶内容。

借“秋意西山多”之句,我们可以说“茶意旭山多”。据泉州茶文化研究会的相关人员介绍,晋代中原士子避乱入闽,衣冠南渡,沿晋江而居。钟灵毓秀的九日山就在古府城丰州旁边,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玩、饮茶。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其时,在九日山的石佛亭或一些台阶栖息地,经常有文人诗客、达官士大夫或僧侣,在这里泡茶品禅,品茶论道,实乃高人逸志。

莲花峰刻有“岩缝茶香”字样的茶事石刻

莲花峰“宋傅宗教游,莲花茶怀古”茶事石刻

同在丰州的莲花峰,也有几处宋代茶事石刻。《闽茶说》《漫话福建茶文化》等相关材料都有记载,如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泉州郡守高惠连所题“岩缝茶香”。“岩缝茶”是莲花峰地产岩茶,初载于北宋。因为茶长在石缝中,故称“岩缝茶”。南宋以后,当地僧人精心焙制,遂成历史名茶;南宋淳熙间龙图学士傅宗教所提“宋傅宗教游,莲花茶怀古”;宋宗室赵师耕于淳祐七年(1247年)所提“斗茶而归”石刻见于莲花石东面,反映了宋时泉州斗茶风的盛行。

清源山的茶文化史,亦是源远流长。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里,就记载了“饮真茶,令人少眠”。到了唐代,清源茶随着释道昆在龟岩洞静修,作为“苦口清心的参禅妙品”。在唐朝封演的《封氏见闻录》一书中,则记载了“山岩学禅,餐饮茶汤”的事。龟岩后因欧阳詹的学友许稷继他之后也“登第”中了进士,受皇帝封赐,改称为“赐恩岩”至今,并建有寺院。

到宋朝,清源山茶大放光彩。对此,《茶录》作者蔡襄功不可没。据说,蔡襄出任泉州知府期间,曾指点当地的寺院僧俗、村寮茶农,从品种更新到采摘、制作技术等方面对清源山茶进行改进,清源茶声名也逐渐传播开来。蔡襄曾说,“清源山虽不高,谷不深,但常年云蒸霞蔚,厥土滋润,是种茶之佳壤”。今日清源山的清源洞侧仍留有一方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的碑刻。它是守僧山户得政府支持,严禁游人采茶的《纪德碑》。

从对九日山、莲花峰、清源山之茶事石刻的描述与解读,可窥见泉州宋元时期的产茶历史及丰富的茶文化。

在泉州街巷的古厝、茶馆里,经常看到人们在挑拣茶叶场景。

泉州人,无茶不欢。

宋元泉州诗人

吟茶诗颂泉茶

泉州诗人的作品中,也记录了宋元时期清源山的产茶历史,又从细腻之处呈现了当时喝泉州茶的兴盛。

宋元时期泉州诗人蒲寿晟知识渊博,精于诗文。其对中国茶文化非常了解,茶文化知识异常丰富。在蒲寿晟诗作中,不乏优雅茶诗,如他的经典诗句:煮茶与客早归去,落日前山路更多。

茶学家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总结了煮茶用水的经验,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而泉州爱茶之人均知,清源山“虎乳泉”甘甜似乳,澄澈清冽,以其泡茶,香气独特,沁人心脾。

蒲寿晟咏茶赞泉水的《登北山真武观试泉》一诗,对清源泉与清源茶极尽赞美之辞。他写道:“莫夸阳羡茗,在彼山之巅。莫夸惠山溜,试此山之泉。不生陆鸿渐,渴死庐玉川。且共春风里,不斗社雨前。雀舌最嫩弱植耳,嘉树一发如针然……”诗的大意是:不要赞叹阳羡的茶叶好,虽好远在那边的山巅;不要夸耀惠山的泉水清溜,来试一试这清源山的虎乳泉……北山,就是泉州名山清源山。蒲寿晟还写有《西岩》和《约赵委顺北山试泉》二首,都是描写在清源山煎茶品茗的诗作。

据《泉州府志·山川》载,法石(云麓)山原有诗刻(今无存):青霞道士老无齿,松下煎茶手自分。话到夜阑山月谷,又归白鹿入深云。诗中提到宋代流行的分茶艺术,鉴于蒲寿晟长期居住在法石(云麓)别墅,乐于游山玩水,与和尚清修谈禅,善于品茶吟诗,所以,一说此诗为蒲寿晟所作。

打造宋元美学茶空间

文创作品

打造文化精神与文化自信

泉州宋元茶文化由来已久,且一直在延续中,它体现了一种沉淀、一种渗透、一种传承。如今,在泉州的古厝天井、乡村庭院乃至城市里林立的茶空间,随处可见爱茶之人,他们泡饮茶香,品鉴心境。

而现在的年轻人也正在拥抱茶文化,打造沉浸式宋元文化体验空间。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市区田安路一茶室吸引了路人驻足。

透过落地玻璃窗,可见绘在窗帘上的两幅不同主题的插画——“海丝岩芳”“敦煌旅悟”。这两幅插画有着宋式美学的精髓。在茶室空间内灯光的晕染下,尤显典雅与精致,让人有如梦如幻之感。

这是爱茶之人的一次融合一次创新。去年,泉州一茶业公司的黄思虹与文创设计人林娜惠一拍即合,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以海丝为背景,融入泉州文化,用宋式美学风格全新打造的茶空间。

海丝茶路路线图、宋代洛阳桥生活场景画、泉州历史名人画像、南音南戏表演图……置身于二楼茶空间,仿佛踏上了奇妙的艺术之旅,这些画作无论是设计还是印制,都倾注了作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把反映泉州文化的绘画,贯穿在整个茶空间,让你在品茶的同时,领略美妙的泉州文化艺术。”林娜惠说,这是设计师的初衷。

今年,黄思虹和林娜惠延续二楼的宋式美学风格,打造一楼的茶空间,同样令人眼前一亮。一进门,左侧是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的尽头是楼梯,拾梯而上,便是二楼的茶空间;走廊的右墙,是一幅由四个场景拼成的长图,以宋人精致的生活美学为展现要素,以宋代泉州为背景,展示宋代泉州的生活、文化及城市风貌,将自信从容的泉州精神展现给世人,让空间成为承载文化的容器,构筑不同人群对泉州直观的感知记忆。远远望去,宛若一幅泉州版的“清明上河图”。

“可以说,这是一幅浓缩版的‘刺桐古城’,外地人走进这里,就能一下子了解泉州,爱上泉州,并产生深度游览的欲望。”插画师魏东龙说。

年轻一代正在通过现场多元体验,品味茶文化,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