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古城的年轻创客们 为古老城市注入青春活力

东南早报

外国游客慕名来到泉州西街打卡

泉州网10月14日讯(记者 李菁 郑怡君/文 受访者供图)“我来西街十年了,可以说把青春都献给了古城。”

见证了泉州从文艺小众的旅游城市到广为人知的世界遗产城市后,“80后”的泉州姑娘郑达真成了古城里“最老”的一批创客。学美术、爱古城的她被泉州的老建筑、老手艺、老习俗所吸引,毅然辞掉了教师的工作,决定在西街来一场“新老碰撞”的创业。

小酒馆、客栈、书屋、茶馆,“美好生活造物节”“润物无声”系列文化主题展览……古城这片充满养分的热土和无尽的魅力,让她在创客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敞。

古城里的小小书屋

创在古城 一草一木都有故事 每个世遗点都有艺术

“作为这座城市的一分子,申遗成功对我来说是一种荣耀,也是一件特别值得庆祝的事!”郑达真说。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后,她和外地、外籍的朋友们一起在西街的小酒馆里庆祝了一番,也收到了不少外地朋友发来的祝贺信息。

泉州申遗成功不久,郑达真就接到《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以及湖南卫视等一些纪录片和综艺节目组发出的取景拍摄邀约,古城的业态就像这座城市的接待室。她认为,随着申遗的成功,泉州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会继续提升,也会吸引越来越多优质的游客前来探寻泉州传统的多元文化。在促进泉州旅游业良性发展的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热爱泉州文化的年轻人加入文创工作。

“在泉州,老建筑、传统文化和民俗、老百姓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激发了创客们想要把泉州文化呈献给更多人看的欲望。盘活老房子,发现老物件,我们想要通过业态经营的方式来讲好泉州故事。”对郑达真来说,古城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无不为创客们提供了将文化、艺术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平台。

“泉州的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都值得慢慢感受。”郑达真认为,旅行不应该是走马观花。她的下一个计划是组织团队实地打卡22个世遗点,制作旅游攻略,向中国乃至全世界讲好泉州故事。

围坐在老屋的天井里,一边聊天一边品尝古城美食

创在思想 老房子和老物件成就她的“美好生活”

郑达真是地道的泉州人,对西街和开元寺有着很深的情结,这情结源于一个特殊的日子——农历十二月廿六。这一天不仅是开元寺一年一度最热闹的勤佛日,也是郑达真的生日。自小便常跟随家长来开元寺勤佛的日子,为她种下了在古城创业的种子。

“一开始也不是为了开民宿,是想做跟文化艺术相关的东西,想盘活和保护一些老房子。”随着对古城的理解不断深入,郑达真不再满足于单纯追求艺术表达,而是想将泉州多元文化和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融入业态。于是,郑达真创设了客栈、书屋、公益图书馆、小酒馆、手工坊、茶馆多个围绕“美好生活”的业态模式,还举办了泉州本土文化分享会、沙龙,致力于展示泉州的“美好生活”。

如今,古城里的业态已经成为市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郑达真给我们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我朋友的奶奶已经90多岁了,每个勤佛日都一定会来开元寺。之前由于疫情的关系,开元寺暂时取消了勤佛活动,她就跑来我西街店里的供桌前拜拜。老人家觉得,虽然不能入寺,但也离寺很近。”她觉得,闽南人的文化和信仰是刻在骨子里的,她和与她一样的创客们同样从骨子里热爱泉州,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这一片丰厚的文化土壤。

创在融合 年轻的创客们为古老泉州注入新鲜血液

泉州自宋元时期至今就是一个包容、多元的城市。“泉州是一座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年轻的创客们也正在做一种融合——‘新老’融合。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古城的新活力,让有创意的新业态成为泉州的接待室和旅游名片。”郑达真说。

“可以通过文化创意活动,将世遗点和古城的一街一巷串联起来。同时,通过对古城里新业态的扶持,让游客体验泉州人衣食住行,感受当本地人的一天。”郑达真说。

不过,从拓荒者到守护者,古城新业态的经营目前还是“摸着石头过河”。

旧房的修缮、证照的办理,这些都是古城创客们必须经历也亟须解决的问题。郑达真认为,创客们正以新业态的形式守住泉州多元文化的“根”,但是年轻的创客们也需要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奖励扶持,让创客在为古城注入新血液的道路上能越走越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