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首台农贸市场有机垃圾处理机投用9个月处理80吨厨余垃圾,产生约16吨有机肥;一些厨余垃圾处置点、处理站、堆肥房陆续出现,厨余垃圾实现就地处置,通过一系列处理后变成肥料,实现了变废为宝;后端配套处理设施逐步完善中……记者从市垃分办了解到,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的逐步展开,越来越多的地方将厨余垃圾分离出来,实现资源化利用。
农贸市场 1台处理机9个月产生有机肥16吨
3日上午,记者来到泉州中心市区东美农贸市场。在市场一侧的有机垃圾环保驿站内,摆放着两台机器,一台是破碎机,另一台是生物降解机。破碎机前挂着一个垃圾桶,桶里是刚刚收集来的菜梗菜叶、废弃残渣等厨余垃圾。工作人员金清江按动按钮,垃圾桶自动上升、倾倒,将垃圾倒在了底盘上。老金用手将垃圾中的塑料袋、泡沫等拣出来,扔进旁边的垃圾桶中。随后,剩余的垃圾顺着底盘进入到机器中,机器开始搅拌。没多久,老金打开机器下方的一个小门,里面的垃圾桶内装满了破碎后的垃圾。老金拖动垃圾桶,将它挂在生物降解机上,按动按钮,垃圾桶上升、倾倒,机器随即开始搅拌。“机器中事先放了生物菌,搅拌24小时至48小时后,厨余垃圾的固体部分最终形成有机肥料,液体则进入地下的水生化系统,气体则由配套的吸收器处理完再排放。”老金介绍。
记者了解到,这是泉州首台农贸市场有机垃圾处理机。东美社区工作人员谢先生介绍,这台设备去年11月底开始运行,每日处理量大概350公斤,至今已处理约80吨厨余垃圾,产生约16吨有机肥。他说,农贸市场保洁员每天将收集来的厨余垃圾运送到驿站门口,上午有五六桶,下午两三桶,“以前这些垃圾都要收运到附近的转运站,有了这个设备就实现了就地处理,消除了收运过程中产生的滴漏及异味,同时有机肥还能作为花肥使用,一举多得。”
社区乡村 多地探索厨余垃圾就地处置
“我们小区的有机垃圾处理机去年10月份开始投用,到目前处理厨余垃圾将近5吨,产生的有机肥大概600公斤,有机肥或分发给居民,或作为小区的绿化施肥。目前整个小区的参与率达60%左右。”在丰泽区丰泽街道源淮社区,工作人员小杜介绍了社区厨余垃圾的处理情况。
记者了解到,自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以来,我市鼓励居民在家滤出厨余垃圾水分,采用专用容器盛放厨余垃圾,减少塑料袋使用。同时,探索厨余垃圾就地处置模式,提倡以农贸市场、小区或社区等为单位,建设小型厨余垃圾就地处置点,实现厨余垃圾不出社区,有效避免二次污染。
目前配备小型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的还有市区丰泽新村、金山小区、伍堡社区、金龙街道和泉州市公安局等一批社区、住宅小区、单位。此举避免了二次污染,实现了源头减量。
我市一些乡村地区也因地制宜,就地消化厨余垃圾。石狮市永宁镇郭坑村于2017年投用堆肥房,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2020年5月,晋江市金井镇三坑村餐厨垃圾处理站投入使用,将餐厨垃圾处理成园林绿化的肥料。
餐饮行业 后端配套处理设施逐步完善中
作为垃圾分类重要的后端配套处理设施,我市规划了多个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
位于南安市柳城街道杏莲工业区的南安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项目一期已投入使用。该项目处理量为100吨/天,采用“预处理+厌氧发酵+沼气发电”工艺,于去年12月调试运行。“主要来自餐饮行业的餐厨垃圾送到公司后,我们先通过分拣机、精分机、除砂除杂机,将餐厨垃圾中的一次性筷子、餐盒、陶瓷碎片等杂物筛选出来,进行焚烧处理。对剔除杂物后的餐厨垃圾,会进行除沙、制浆、除杂离分、湿热水解等一系列处理后,变成油脂、沼气和沼渣。最终,油脂暂存,沼气用于发电,沼渣则外运给垃圾焚烧厂焚烧发电。过程中产生的沼液经内部的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该厂负责人李斯佳详尽介绍了该厂的生产流程。该项目还配套含有车辆收运监控的餐厨垃圾收集运输系统,可对餐厨垃圾收运过程实施全程监管,保障垃圾在运送和处理中不会出现“二次污染”。
市垃分办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南安,石狮市、晋江市、惠安县、安溪县、德化县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也已开工建设,永春县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则正在开展前期项目审批手续。预计今年年底,我市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将达400吨/天以上,有效破解我市餐厨垃圾的末端处置难题。
厨余垃圾
易腐烂的、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
家庭厨余垃圾
绿植花卉、菜叶、瓜果皮核、剩菜剩饭、中药药渣、废弃食物等居民日常产生的易腐性垃圾
餐厨垃圾
食物残渣、食品加工废料和废弃食用油脂等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易腐性垃圾
其他厨余垃圾
蔬菜瓜果垃圾、腐肉、肉碎骨、水产品、畜禽内脏等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产生的易腐性垃圾(□本报记者 吴志明 陈小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