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卖场步入行业周期尾部 沃尔玛4年关闭80家

泉州晚报

承载着许多小伙伴美好记忆的泉州江滨沃尔玛,昨天正式关店。伴随着沃尔玛、好又多等退出中心市区,大卖场的商业业态也进入了生命周期的尾部,不过业界人士仍然认为,这只是泉州零售业的又一次深度转型,因为大型商业综合体、会员仓储店、奥特莱斯等正不断走向台前。

江滨沃尔玛昨日关店

从2021年8月24日起,这家一度被老泉州经常提及的大卖场正式关店,退出泉州中心市区,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记者昨天中午来到位于市区江滨北路的这家沃尔玛,看到超市入口处已经大门紧闭。此前的停业公告显示,沃尔玛在泉州还有三家门店:泉州笋江路店、晋江SM店和南安成功街店,并提示购物卡可继续在同城其他沃尔玛商场使用。

作为物业方,泉州印象汇也在二楼沃尔玛的入口处放置了告示:“为了进一步提高消费者体验,提升品牌级次,8月24日,我们与合作了16年的沃尔玛超市告别,引入更符合本地消费市场特性的超市品牌,同时,我们也同步引入了影院、健身中心、文体教培等多个体验业态。”

据知情人士透露,江滨沃尔玛的经营情况一直比较一般,“特别是在性价比方面,竞争不过本地的零售企业,此次关店是商业广场为了整体升级的考虑,主动沟通沃尔玛退出。”

一位居住在附近江滨花园城的阿姨对记者说,“沃尔玛关掉后,对我们的生活多少会有些影响,不过可以选择的地方也不少,比如新天城市广场、中闽百汇商场等。”

公开信息显示,2006年泉州嘉信茂开业,2011年更名为凯德广场,2018年印力集团接手了凯德在国内多个城市的商业广场,泉州凯德广场更名为泉州印象汇。

据记者了解,江滨沃尔玛退出后,其原址将由一家大型的生鲜超市入驻,但是该超市是否能全部接手近20000平方米的商业面积,目前还不得而知。

大卖场步入行业周期尾部

记者从业界人士处了解到,此次关店并非沃尔玛在泉州一城的举措,今年以来,沃尔玛已经关闭了在中国的多家大卖场。

据报道,2021年8月10日,沃尔玛北京朝阳店宣布停止营业,沃尔玛在北京剩10家门店,其中沃尔玛7家、山姆会员店3家。据媒体统计,2021年以来,沃尔玛关店数量达到两位数;2016年至2020年,沃尔玛4年时间里关闭了中国近80家门店。

除了沃尔玛,许多外资大卖场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也表现欠佳。据了解,在外资零售三巨头当中,家乐福和麦德龙已经决定退出中国市场,家乐福中国于去年6月将80%股权作价48亿元卖给苏宁,麦德龙也将中国市场业务出售给了中国零售商物美。

新华都前总裁周文贵表示,上世纪初,外资零售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大家都以为“狼来了”,但国内零售业经过这几年的不断迭代,我们却发现本土的零售企业更加灵活应变。

“大卖场的尴尬在于,租金红利耗尽,线下流量又持续下滑不可逆。”黎明职业大学教授苏欣慰博士表示,目前,只有山姆、Costco这类大型商超还在保持线下客流的增长,其他大卖场的客流多数在下滑,“租金以及电商、社区团购等新兴模式,对大卖场的冲击还是很大的。”

泉州市连锁经营协会一位负责人指出:“泉州的零售业态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代表是南国建成百货大楼;20世纪90年代,有百姓超市、好运来超市、富华超市、奎生超市等中型超市。本世纪初,沃尔玛、麦德龙、好又多等大卖场进入泉州;与此同时,中闽百汇商场、新华都购物广场等也开启了购物中心时代;近年来则是大型商业中心万达、宝龙、中骏以及超级奥莱在引领行业方向。”“放眼过去消失的业态,大卖场作为一种零售业态,也到了生命周期的尾部了。”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日前发布的“2020年中国超市百强”也显示,2020年中国超市百强企业门店总数为3.1万个,比上年增长7.4%。其中,小于2000平方米的社区超市约占总门店数的73.3%,2000-6000平方米的超市约占12.3%,而6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超市仅占14.4%。

会员仓储店或成下一个风口

“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出现新的变化,线下超市也需要变革,应该从原来的‘卖商品’向‘卖生活’转变,为人们提供新的生活解决方案。”苏欣慰说。

据了解,沃尔玛近年来也明显加快山姆会员店的扩张速度,2017年至2020年四年内,在中国新增16家门店。截至目前,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共有33家门店,到2022年底,预计将达到40-45家开业及在建门店。

今年5月,永辉超市也再次转型仓储式零售,向Costco、山姆会员店等看齐。永辉超市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布局仓储店不是试探性的尝试,而是永辉超市的一次“自我革新”。业界人士认为,永辉之所以向Costco、山姆会员店看齐,是因为后两者均遵从低SKU(商品品类数)的产品策略,而毛利率则高于普通商超和大卖场。据悉,沃尔玛中国方面还表示,其计划将部分具备条件的卖场,改造为山姆会员店。

零售业界专家王国平表示,目前,大卖场业态与大城市的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开始降低,会员仓储店的量贩精选模式可能会更适合这类市场,大卖场业态则更适合下沉市场,这也是超市行业近年来纷纷调整门店和深度转型的重要原因。(□本报记者 温文清 文/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