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报报道,自“对全市158家‘空白村’卫生所给予补助”项目纳入2020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后,我市已投入632万元用于补助名单内的“空白村”卫生所。今年,我市再投入632万元,继续将该项目纳入2021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名单,继续对158家“空白村”卫生所进行补助,进一步提升我市的基层医疗水平。
如果生活在城市里,那么医疗资源相对而言就丰富得多,民众有个头疼脑热的,可以选择的诊所或医院不少,少则几分钟的路程就到了。但对于不少偏远的农村地区来说,因为交通闭塞、人口稀少,医疗资源颇为匮乏,不要说医院了,就连小诊所都没有,看个普通的感冒都要好几公里的路程,非常不方便。这样一些因为无村医或无村卫生所导致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空白的村,就叫“空白村”。
“空白村”的出现,倒不见得是经济发展落后所致,另一大根源是,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谋生,常住人口少了,服务的人口少了,不少村卫生所也随之关门大吉。笔者的农村老家,十多年前,方圆两公里就有三家有独立店面的村卫生所。但三四年前,就只剩下一家村卫生所了。村医也曾抱怨过:平日里很闲,就是给老人量量血压,治治感冒什么的;看诊收入很低,加上一点政策补贴,还能简单谋生。
显然,不能因为人口外流了,就放任村医流失、村卫生所关闭。村医是三级医疗体系中最基层的力量,是基层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村医的流失,不仅是农村医疗资源的流失,也是基层民众健康屏障的损失。推动医疗资源下沉,一直是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公平、城乡均衡的重要体现。
如何消灭“空白村”,让广大农民可以就近享受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颇为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在这一方面,我市进行了丰富且成功的探索,形成了“以一村一所为主,多村一所、卫生院、分院、巡回医疗和移动医院为辅”的村卫生所建设模式,全面消除了“空白村”。也即,大部分村落都至少有一所卫生所,但如果是村落人口稀少,那么可以多村一所,同时让卫生院定期派遣医生巡回诊疗,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村民身边。
有好的模式,还得留得住人。医疗人才缺失一直是基层医疗水平提升的“痛点”。要想留住村医,最关键的是,要提升村医的待遇。过去几年,泉州从水平提升、补助、养老等多层面出发,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各种政策待遇。下一步我市将推行“乡管村用”管理体制,不断拓宽乡村医生收入来源,有望进一步激发村医的积极性。
也应该正视,因为发展前景差、无职业级别工资差别等原因,部分村医缺乏“再教育、再提高”的主观能动性,一些村医无资质、技术差,这客观上也造成了老百姓小病不愿看村医的局面,村医进一步被边缘化,村医也愈发缺乏进取心。由此可见,加强村医继续教育工作很有必要,但又不能只是简单喊口号,而是从收入待遇、上升空间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政策,激励村医们积极提高技术,并吸引年轻医生加入村医队伍,如此才能真正形成村医行医的良性循环,让基层医疗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消灭“空白村”,为人民群众构筑健康屏障,是一件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我们要巩固现有成果,进一步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让基层群众看病不难、看病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