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青岛有网友拍到,在艺博会外一名失明的老人在盲道上被活动道旗绊了一下险些摔倒,引发网友热议。7月20日晚间,2021年中国艺术博览会官方微博发文致歉,且在道歉声明中表示,已在7月11日活动结束后当晚拆除了全部道旗,并诚挚道歉。
视频中失明老人踉跄的身影让人无不心酸,而现实生活中,对于盲道被占用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很多人早已是见怪不怪,但这一次这一场景却实实在在地击中了众人的心。事实也告诉我们,盲道不是城市的装饰品,而是盲人的专用通道。
揆诸现实,盲道帮倒忙的新闻已不是第一次出现。2012年,山西太原恒山路十里铺路段,一处100多米的盲道竟有35处Z字转弯,被网友戏称为“最曲折盲道”;无独有偶,同年湖北武昌武珞路和中南路交叉口,一条不足50米的盲道有23个转弯,也一度引发网友热议;去年,昆明五华区的一条300米盲道,就有树坑、矮桩、电杆等30多个障碍,更是刷新了大众的认知……城市里屡屡出现这些奇葩盲道,追根究底,还是与大部分人将盲道当成一种摆设不无关系。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是世界上盲人数量最多的国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的失明者已经突破2000万,这意味着大约每70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盲人。而数量如此庞大的盲人之所以没有被我们所看见,与城市里残障设施配套不足有着莫大的关系。日常生活中,奇形怪状的盲道、没有语音提示的红绿灯、摸不出任何信息的电梯按键……林林总总的情况都让盲人群体举步维艰。据统计,有高达30%的视障人士选择不踏出家门一步,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体恤残障人士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渗透到社会的土壤里,变成大众的一种行为自觉。
事实往往比数据更令人沮丧。2019年12月,安徽合肥一盲人歌手携带导盲犬前往海底捞吃饭,却被工作人员拒绝入内;去年,山西太原一位交警扮盲人带导盲犬坐公交,也遭到司机和乘客的驱赶……当这些事件引发广泛的社会争议时,是否有人曾静心思考过,在一个慕强的时代,当社会达尔文主义横行无忌时,我们是否在自己便利的生活里为弱势群体留出一席之地。
从1965年日本设计出第一条盲道,到1991年北京建成国内首条盲道,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盲道已成为中国城市的标配,但却一直没有成为大众文明理念成熟的标志。现实生活中,盲道建设不规范、后期维护不力、经常被挤占等积弊长期存在,更为严重的是,多数人往往是站在健全人的视角去对待盲道,从而让盲道处于尴尬的境地中。当下,建设无障碍城市已成为中国城市的普遍共识,但大众理念上的滞后却是“无障碍”设施推广最大的阻力所在。
观察一座城市的人文关怀指标,就是看它怎样对待城市里的边缘群体。视频中差点摔倒在盲道上的老人,或许会激起大众一时的同情心与愧疚之感,但当新闻热度退去,对于路面上那些破损与被挤占的盲道,我们是否还会一样有切肤之痛呢? 就此而言,能不能时刻提醒自己给盲道让个道,既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指数,更展现出市民内心道德水准的高低。显而易见,盲道不仅是一种无障碍设施,作为强者对弱者应有的尊重与体恤,它也写下了一个文明社会的“最大公约数”。